农民工艺术家潘雁飞:一路坎坷一路歌
写生
工作中的潘燕飞
近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省文化馆承办的“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在成都落下帷幕,达州市达川区农民工艺术家潘雁飞满载而归,他的作品《父亲的背影》《巴河的桨声》《巴山老井》《壁画人生》等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位农民工,倾听他的人生故事。
年少成名的“巴河小秀才”
潘雁飞这个名字,乍一听好像是个女孩子。他原名潘传树,1972年出生在达县江陵镇武滩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爱好文学和美术的他,初中时便开始在《通川日报》(《达州日报》前身)上发表作品。书读得越多,越让这个身处巴山腹地的少年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便自己做主将名字改成了“雁飞”。
高中时,潘雁飞就读的石梯高中成立了曙光文学社,校内外发展了200多名文学社社员,他被推选为文学社社长,不定期出版油印小报《曙光报》。其间,潘雁飞连续两期参加了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院函授班的学习,得到了《四川日报》副刊部原主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原文艺处处长朱启渝的重点栽培。在各级报刊多次发表文学作品的潘雁飞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巴河小秀才”。
出身贫寒的农家,家中又多兄弟姊妹,潘雁飞读高中的学费是靠全家勒紧裤腰带挤出来的,每每谈及考大学,潘雁飞就得挨一顿父亲的“竹笋炒肉”(挨打)。正是这时,潘雁飞因在文学上的小成就,被特招进原国营达县机械二厂,厂长蒋登富让他从事宣传工作。
只身闯入沿海追梦艺术
1997年年底,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潘雁飞离开了达县机械二厂,独自一人南下到厦门打工。爱画画的他,偶然认识了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原院长,同是达州老乡的魏传义教授,并得到到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进修的机会。从此,他一头扎进绘画艺术的海洋。
在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求学期间,潘雁飞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和速写,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生活上虽然能省则省,但是七八千的学费却犹如“天文数字”,为了生存,他在学习期间一边兼职创作一些油画赚钱。每当夜深人静,这个勤劳的孩子一画就是一个通宵。
“……如蜘蛛侠装扮空间,提着水桶,端起托盘,颜料是最好的陪伴……”在外乡拼搏的深夜,潘雁飞在电脑上敲打下这样的文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潘雁飞的绘画技术进步很快,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已达到了专业画家的水准,并得到了魏传义、莫也等厦大名师的高度评价。
为家乡而歌
在厦门一呆就是十个春秋,从未回过达县老家的潘雁飞,忽然在某个早晨泪湿枕巾。对于故乡的怀念和依恋,在游子的心中发芽。
“城里到处高楼林立,乡下村庄修了很多机耕道,村民们也建起了洋房。”乡愁愈来愈浓,2007年初春,潘雁飞踏上了回家的路。家乡的巨变,让潘雁飞有些反应不过来。但潘雁飞在沿海所学的美术却在当时的达州派不上用场。为了生计,他只好去了成都打工,晚上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小旅馆,白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钢筋水泥城市间找工作,心中满是飘零的感慨。“到四川省影视广告制作中心应聘当编剧,本以为能成为我重启文学梦的开端,但是在写了几个小剧本之后才知道剧本被拍成电视短剧后,才能拿到稿费。我只好拿起画笔继续画画,在‘浓园国际艺术村’做专职画家。”
组建家庭后,潘雁飞又回到达州,开设了培训班。由于早年就加入了达州市作家协会和达州市美术家协会,闲暇时,他最喜与同好相约写生。
绘画之余,潘雁飞又想到了他的文学梦。在外漂泊那些年,对于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一个从大巴山深处、巴河畔走出的人,总想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掬一捧井水/掬一捧山情/我俯首大山的老井/心潮起伏难平静//深幽幽的井水哟/你抚育了多少山里人/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岁岁喝不干大山的乳汁/滴滴都润透山里人的心!”《巴山老井》《巴河的桨声》《巴河往事》……一篇篇有关故乡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歌词在他的笔下奔泻而出,刊登在了《华西都市报》《达州日报》《大巴山诗刊》《川东文学》等报刊和文学网站上。
2012年,他的散文《故乡的竹林湾》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2013年底,他参加了“非常梦想”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散文《雪儿》与小说《千金散尽》分获三等奖、优秀奖。2018年,小说《秀秀的爱情》获全国“阅读悦读”征文大赛优秀奖。今年,又将“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尽收囊中。
漂泊多年,历经坎坷仍一路高歌的潘雁飞,如今仍笔耕不辍,他说,要继续为家乡而歌。
新闻推荐
“红袖标”巡逻员在城区内开展义务治安巡防达州市通川区构建群防群治立体防控体系李江程晓波本报记者谭别林文/图近...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