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传说与记忆的那座光相寺
观音沟及观音像遗址
重石小学大门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打开厚厚的志书,翻看泛黄的史料,很难找到光相寺的片言只语,民国《达县志》也只有“观音寺”三字。书中的观音寺,民间称观音庙,后更名为净石堂、光相寺,修建于嘉庆丙寅年(1806),位于达城莲花湖附近、通川区双龙镇重石寨下的重石村八组。
文史专家朱全森心中的光相寺
光相寺前的宋家院子,曾是86岁的文史专家朱全森外公外婆的家。他外公外婆原住西外罐子寨,因发了点小财,图相因,买了达城军师宋仁斋的一排厢房,并搬到那里去住。儿时的朱全森,经常到外公外婆家去玩耍。
据他讲述,重石寨下来是一面坡,坡底有两条沟,北边为碾盘沟,南边为肖家沟,沟里溪水长流,但流水不大,到大田(后叫庙大田)嘴就汇合在一起,流水就大些了。往前,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石头,下雨时涨水,水直冲石槽,东北边崖上形成的水锈,有点像观音像,于是这里就叫观音沟。后来在这里修了座庙,叫观音寺,又叫观音庙。
最初,这座庙不怎么起眼,也不怎么出名。当时,重石寨下的廖家湾,在清朝同治年间,这里有个叫廖正笏的秀才,要到成都参加科举考试。临走之前,他来到净石堂拜菩萨,希望他这次能考上举人。并许愿,如果中了举,上下殿各个菩萨穿金。殊不知,廖正笏果然中了举,成为廖举人。当地及附近的人看到廖家出了举人,庙里的菩萨显了圣,就把庙宇装修了。
其实,廖正笏只是个穷秀才,家里并不富裕,只能算小康。他许愿给菩萨全部穿金,需要很多钱,而他家拿不出这么多钱,也没有办法筹齐这么多钱,还不了这个愿。但他又不敢违背自己的诺言,于是亲手书写“永光发相”四个大字,并将这四个字全部上金,做成一块大匾,挂在庙前的大门上。这样一来,把所有菩萨都全部都纳入,似乎全部穿金了。从此,净石堂改名光相寺。
光相寺,留给朱全森最深印象的是,庙宇中天花板上形象逼真的全套《西游记》画,特别是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扛着大耙的猪八戒让他喜欢得不得了,常常睡到地板上看个够。
当地老人留下光相寺的传说
光相寺是通川区双龙镇重石村如今健在老人聊不完的话题,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任过重石村党支部书记、《双龙镇志》的撰写者吴显权,以及申群德等老人记得,光相寺最初的名字是观音寺,就在河边岩坎上。后来在上面扩建了殿,信奉的又是佛教中的是净土宗,改名净室堂;因廖举人而名光相寺。
无论是观音寺还是净石堂,都与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一个姓曹的人做了梦,梦见后来叫观音沟的地方,观世音菩萨显圣,在那里布法,现场有很多信众。醒来
之后,他把这个梦向周围的人摆了。加之因涨水,这里河沟石坎上有幅像观音的像,于是修了观音寺,一座很小的小庙。
庙宇的发展、壮大,传说与张姓富户有很大关系。这个张姓富户是陕西人,家里很有钱,但他有个视若掌上明珠的宝贝女儿,还没有出闺阁却得了病,在当地医治了很久都不见好转,而且病情越发严重。这也成了张姓富户的心病,他日夜盼望着心爱的女儿病好起来。一天,迷糊之中,观世音菩萨给他投了个梦,告诉他若要女儿的病好,就要到四川绥定府达县净石堂去许个愿,只要一许愿,你的女儿病就好了,好了以后还要还个愿。当时这个富户看到女儿这个样子,巴心不得女儿的病好,就安排四个人挑着4挑银子来到绥定府达县,到麻柳、亭子等地打听净石堂,都没有找到。这天,他们来到重石寨下的张家坪,向种地的农民打听这里有没有净石堂,农民回答有,并告诉在哪里。这四个人到了庙前一看,的确有个净石堂,就将4挑银子送给了净石堂。主持和尚将这些银子修了大雄宝殿、藏经楼,铸了钟、磬和香炉等。张姓富户的女儿病好了,3年后,他又安排人挑了4挑银子来还愿。由于有了这些银两,加之当地人的捐赠,庙宇修建得雄伟壮观,雕刻十分精湛。
光相寺的磬名声在外
达县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岩寺的钟,真佛山的鼓,光相寺的磬”。钟、鼓、磬均是乐器,后来发展为佛教寺院里的法器。
北岩寺的钟叫鸿钟,原名大铁钟,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由果州(今南充)炉户冯廷一(父)、冯概(子)和冯揆(侄子)等人铸造,铸造时间早于北京钟王近三个世纪,悬挂于北岩寺太平兴国禅院。鸿钟高2.56米,腹围5米,重3200千克。钟顶至钟肩有六个圆孔平均分布其间,每孔周围钧铸有单线水波纹和缠枝纹图案,并铸“重臣千秋”“皇帝万岁”八个大字,钟腹铸有铸造者、捐资者以及历史名人马景修的铭文。敲打鸿钟,“其音清越异常”。北岩寺的暮鼓晨钟曾为“达县旧八景”之一,至今,“夜听北岩钟鼓响”之句仍留在北岩寺黄葛树之下。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移至黄龙寺。1964年移至人民公园,2011年6月移至达州市博物馆前。
真佛山的庙宇有三层,大雄宝殿在最上层。大雄宝殿两边为钟鼓楼,上面为钟楼,下面是鼓楼。现在看到那面最老的鼓,民国三十三年(1944)由开江彭顶友等人捐献,直径约1米,由整张牛皮制作而成。击打这面鼓,声音传得很远,雷音铺都能听见。无论冬天热天,还是晴天雨天,鼓声如一,非常奇特。
乐器中的磬是一种片状物,而佛教寺庙中使用的磬是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也可敲响集合寺众。光相寺的磬,住在这座庙宇对面的重石村八组(原宋家湾、后杨家湾)72岁申群德老人记得有42个之多,每个大小完全不同,小的直径10来公分,大
的40来公分,全部由铁铸成。申群德听老人讲,光相寺的磬、钟、香炉都是在宋家湾制造的。小时候,他经常到光相寺里玩耍,打钟敲磬。
文史专家朱全森认为,北岩寺的钟因其久远而负盛名;真佛山的鼓因其声音远播而让人知晓;光相寺的磬因其数量和奇特而留名声。如今,北岩寺的钟和真佛山的鼓仍在,而光相寺的磬,连同寺庙里的钟、香炉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只留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了。
光相寺建成重石村小
曾经辉煌的光相寺,庙旁办过私塾、斋房。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光相寺里办重石村小。1973年,因生源大量增加,拆掉大雄宝殿,毁掉里面的塑像,完全成为了学校。20世纪70年代学校红火时,不仅办有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班达40至50人,而且还办过一届初中班,在校学生300来人。吴显权曾担任过初中语文老师。
光相寺里那口直径约1.5米、高约2米、重1吨多的钟,据吴显权称,1956年(一说“文化大革命”中),当地村民在二锤打不烂的情况下,用大锤将钟打烂,由42人用背篼背着当废铁卖了。磬,有的被双龙乡中心校等学校拿去当上课钟打,其余的不知所踪。唯一见证的就是重石寨打造时,将原先立在光相寺的净石堂石碑移到山上。这块不大的石碑上,记载着庙宇修建的年代和捐修人的姓名。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李家安的帮助,参考了嘉庆《达县志》民国《达县志》。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为纪念“9·18”事变,勿忘国耻,增强全市人民国防观念和人民防空意识,根据川办发〔2008〕33号文件“每年‘9·18’抗战纪念日...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