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妪眼中的“家电进化史” 智能音响和我说话 机器人帮我扫地
连日来的高温让达城热浪翻滚,然而何代英老人的家里却是一方“清凉宝地”。何代英老人的家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门诊部老家属院,颇有年头的房间略显简朴,但“五脏”一应俱全:墙上的空调吹着习习凉风,大屏彩电播放着当下热播电视剧,冰箱里放着中午剩下的饭菜……“比起以前,现在什么都有了,变化太大咯!”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家电的更新迭代展现着达城居民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从没有家电到如今空调、彩电、冰箱一应俱全,就连智能家居也逐渐走进普通人家中。
饭菜保鲜靠冷水 下河洗衣最常见
1
放眼如今,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家电一应俱全,这在以前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梦。何代英说,上世纪50—60年代,还没有“家电”这个概念,家里都是空荡荡的。
“那个年代家里能有啥,一张桌子几把板凳,照明靠煤油灯,散热靠蒲扇,保鲜就更别提了,饭菜不能过夜,天气一热就会馊。”何代英回忆起曾经家里的环境不停摇头,“冬天还好点,夏天才是难熬哟。”在她的记忆里,没有家电的日子多少过得有些麻烦。
达城的夏日十分炎热,以前下河洗澡是消暑的不二之选。何代英说,每到夕阳落下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一股脑扎进州河,一群人在水中嬉戏。那些在河岸边拿着木棒洗衣的妇女们,时不时站起来捋一捋被汗水浸湿的衣衫,看几眼调皮孩子们戏水,随后又继续蹲下挥舞木棒,发出“啪嗒啪嗒”的洗衣声。
入夜后,左邻右舍还会把竹竿做的“凉笆棍”搬到院坝里,吹着自然风摆着龙门阵歇凉,但夜深湿气太大,很容易着凉。家里有小孩的,夜里只能靠一把大蒲扇才能缓慢入眠。“夏天蚊子多,孩子们怕热,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坐在床边扇风,一直扇到孩子睡着才停。”
不仅如此,炎炎夏日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饭菜保鲜就是头号问题。“为了防止饭菜馊掉,我们只能用土方法,把没吃完的饭菜放进装有冷水的盆里泡着,勉强‘保鲜’。有时候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把稀饭放凉,也算是‘冰镇’了。”何奶奶打趣道。
彩电引“轰动” 收录机传递时代旋律
2
令何代英没有想到的是,在此后的20多年里,电风扇、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相继出现在家里。
1981年,何奶奶的家里赫然出现了一台14吋的彩电,在当时还引起了一阵轰动。“在此之前,在达州买家电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需要凭票购买。”何代英说,她的老伴张大爷思想十分超前,为了追求时髦,张大爷直接跳过黑白电视,在人均月收入只有几十块的年代,托关系斥巨资从杭州购买了一台14吋的彩电。“院子里所有小孩一放学全都跑到我们家看电视,房间里挤满了人,我老伴别提有多得意了。”何奶奶感叹,当时彩电的吸引力堪比现在的明星,人气高得很哟!
慢慢地,不单单是电视机,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意儿”。邓丽君的歌不再是“靡靡之音”,开始出现在每家的收录机里。单缸、双缸洗衣机解放了妇女的双手,州河边拿着大棒洗衣的身影慢慢消失。“三峡”牌电风扇的凉风造就了夏日里孩子们舒适甜蜜的梦,“松下”牌冰箱让人们不再为食物保鲜而困扰。各式各样家电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何奶奶用“方便、舒适”形容家电带来的直观感受,“家电的普及让我们解放双手,生活也变得有趣而轻松,充满多样化。”
家电有智慧
机器人扫地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何代英也从少女变成了老人,曾经的黑白电视、收音机已沦为一个逝去时代的残影。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趋势逐渐流行,很多传统家电也都有了新的变化。
何奶奶享受着新时代的高新产物。变频空调、智能电视、全自动滚筒洗衣机……以前陈旧的家电通通淘汰,“以前很穷,也没这些好东西,现在赶上了好时代,能享受就赶紧享受,钱都是身外之物。”对于花钱置办新家电,她和老伴有着难得的好心态。
“孙女前不久给我送了一台小米智能音响,不但能放歌,还可以和我对话,太神奇了!对了,还有一台‘扫地机器人’正在路上!”何奶奶摆弄着手里的智能音响,笑得合不拢嘴。“听孙女说现在很多家电通过智能手机就能进行操控,太高科技了,我们老年人简直搞不懂!”
对74岁的何代英老人来说,过去70年是如梦的70年,她很庆幸自己的人生能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共振。
□本报记者 张海涵
新闻推荐
“陈主任,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家属的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把她的低保给取了,退出低保!”前不久,达川区东兴乡老党员邱正尚走...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