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一床的演变
新式铁艺家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洗脸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楹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家具的种类、用料、功能、结构、外形等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的家具被时代淘汰成为了历史,有的则不断进化,除了功能得到丰富,其外形也越发养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家具带给人的舒适感显得越来越重要。回望70年,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家具和时代孕育出的新家具,都是书写在社会进步史中的一笔重墨。
70岁的冯奶奶:木匠打造家具
“现在的家具样式又多又漂亮,以前都是木匠打的,花纹和样式几乎家家一样,只求用得久。”今年70岁的冯奶奶告诉记者,她嫁人时才十几岁,小两口自立门户之初,除了娘家带来的一只木箱外,夫家只有能力置办一架木床、一张方桌和四个条凳这几件简单的家具。到上世纪70年代,家中人丁渐多,现有的家具远不能满足一家人日常使用,添置家具一事便不得不提上日程。
据冯奶奶介绍,那时的家具要找木匠来打,少则一两个木匠,多则三四人,同那时别的手艺人一样,都自己带着一大筐工具上门。制作现场就在院坝,木匠师们摸出一件件吃饭的家伙,“团队”里首先站出来的就是被称为“掌墨师”的核心人物。面对眼前的一堆木材,“掌墨师”一边不厌其烦地听主人家讲要求,一边跟“队员”交流——这几块可以做床板,那几块要切开,床、桌子、凳子、写字台、洗脸架……哪几块木板做哪件家具,很快他们就在交谈中完成了设计初稿。
“掌墨师”用手中的笔在各块木板上勾勾画画,几位木匠很容易就读懂了这些“暗语”,有序地切割、打磨、拼凑,在极有默契的配合下,一件又一件家具接连成形。冯奶奶告诉记者,家具打得少的只需要木匠连着做几天就完工,若家具多就得花上半个月的时间。十多天后,冯奶奶家全新的家具亮相了,除了以前的床和桌凳外,家里新增了三架床、一个楹柜、四把椅子、四个小凳、一个箱子、一架写字台、一个洗脸架。几个孩子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床,高兴极了,在完工当天还自告奋勇地帮着冯奶奶铺床打扫。
50岁的杨先生:种类多款式单一
杨先生1993年结婚,妻子的嫁妆中就有一套娘家打的家具——一个带着穿衣镜的三开门衣柜,一个一抽两柜的写字台和一架双人床。“那时候已经有家具卖了,沙发成了家中必备品之一。”为了让新房显得更舒适温馨,杨先生买了一套当下时兴的布质组合沙发。
21世纪左右,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家装概念,但装修风格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整个屋子明亮白净就是好。杨先生因为工作原因,一家人搬到了达州南城,想着新房子要有新气象,他决定将家具全部换新。
家具不再仅限于木匠手中的简单造型,在家具市场一眼望去,五颜六色,种类繁多,挑得杨先生花了眼。最终,他选定了三架红棕色的双人床,一套木质底座绿布裹海绵的沙发,一个木底玻璃面的茶几,两张木质书桌,一套可伸缩的餐桌还配了六把椅子。据杨先生介绍,那时除了去市场买,也有找木匠打家具的,他们家至今还在使用的两个贴壁衣柜和电视柜,就是当时让木匠打的。
“那时的家具虽然多,但款式其实大差不差。”杨先生告诉记者,到亲戚朋友家看,几乎都是木床上放席梦思,再加两个带抽屉的床头柜;而沙发要么是布艺木底,要么就是皮面木底,除了颜色和皮面材质的不同,其造型几乎没什么大的差异。新家具受宠,妻子的那些嫁妆便顺其自然地进了储藏室。
20多岁的小胡:个性化风潮盛行
27岁的小胡结婚快两年了,她和丈夫接手新房后,特地找了设计师朋友来给他们设计装修。“我不喜欢厚重的木质感,铁艺家具和新时代的家装风格才更相配。”小胡告诉记者,朋友按照她的要求做完硬装后,软装部分全由她自己完成,从衣柜、窗帘到一个小壁灯,她逛遍了达城各大家居市场,又跑去成都搜罗、网上选购。除了女儿的白色铁架床,小胡还买了金色铁质框架的餐桌、茶几、单人靠椅等家具,灯光洒下时,颇显时尚。
一位家居店的导购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家具个性化风潮盛行,款式多,更新速度也快。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消费力,一般他们都进购得不多,以便随时上新,还不压货。“金属类家具线条感更明显,年轻人买得相对多点,但从总体看,木制家具还是销售得更多。”该导购表示,大概与中国人从古至今习惯使用木质家具有关,大多数顾客在选购床、衣柜、沙发等大件儿时,依然偏向购买木制家具。
手艺简单、只会做些粗糙家具的木匠渐渐没了市场,但一些技术和艺术层次较高的木匠推出了“定制”服务,喜欢实木且又讲究艺术氛围的家庭,往往喜欢定制一两件桌椅等物。尤其是中式家装风格,配以精致的木制家具,更是一下子就提升了主人家的品位。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七夕节达州市453对情侣登记结婚
本报讯8月7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在这个意寓着爱情的日子里,一对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达州市婚姻登记处也迎来了一波结...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