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罐子镇和平村: 从荒山到“金山银山” 从贫困村到“麻辣村”

达州晚报 2019-05-10 11:16 大字

和煦的春风吹过,站在达川区罐子镇和平村的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花椒树迎风招展,满眼尽是绿色,令人心旷神怡。看着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人们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野草齐膝的荒山。

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开,达州市纪委监委成为和平村的帮扶单位,从下好基础设施建设这盘“先手棋”到发展“两椒一蒜”产业,和平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麻辣村”,也吹响了脱贫的号角。

有名的贫困村

道路差、用水难曾是它的“标签”

4月24日,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记者从达城一路驶向罐子镇和平村。田野间,农民忙碌;村落里,干净清新,一幅祥和的农村春日画卷在车窗外铺展开来。

刚进入和平村,只见在一家农户院落前,聚集了好几位村民,站着、坐着,谈笑风生,分享着各自的一些家事。

“今天是赶集天,大家上午休息,下午再去工作,以前的生活哪有现在这么好过哦。”村民刘秀碧笑着告诉记者,她今年59岁了,年轻的时候在外打过短时间的零工,随后就一直待在村里,靠栽种农作物自给自主。和刘秀碧一样,生活在和平村的大多数村民过去也都一直停留在种植传统作物水平上。

和平村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因为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村里大片土地都处于荒废状态。道路差、用水难曾是和平村的“标签”,也制约着和平村的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产量有限,增收始终捅不破天花板,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据了解,2014年,和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2户312人,是罐子镇有名的贫困村。

下好基础设施建设“先手棋”

100%的群众家中直通道路

贫困村如何“华丽变身”?改变始于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展开。

达州市纪委监委成为和平村的帮扶单位,详细制定了《和平村脱贫攻坚和驻村帮扶工作规划》,并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来下。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和平村先后硬化村社道路28公里,新修建12处饮水工程和6口山坪塘,实现了100%的群众家中直通道路、100%的群众用上安全饮水的“双百”目标。

一条条水泥路如玉带盘旋在和平村的山坡上,甚是壮观。“现在方便得很呐。”见证了村里这些年的变迁,84岁的唐作玉背着背篓从集市回家的路上不断向记者感叹。“以前去一趟场镇没有公路,都是走小路,要走一个半小时,碰到雨天鞋子上全是泥巴。”唐作玉的家住在层林掩盖的半山腰上,如今马路修到了她的家门口,步行下山便可以搭顺风车去场镇。“过年的时候,我两个在外教书的儿子都可以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了。”唐作玉说完喜笑颜开。

村民观念有改变

和平村有了“麻辣之乡”新名片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不仅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也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前这里都是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一开始发展辣椒、大蒜产业时,当地的人都还不能接受,害怕种多了没有人来收。”和平村第一书记廖英杰说。脱贫致富还需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扶贫先扶志,通过不断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修建烘干房,并且统一收购,村民的观念有了变化,逐渐对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多信心,更加积极地开始种植辣椒、大蒜。

2017年,和平村顺利退出贫困村行列。也是在这一年,借着达川区大规模发展花椒产业的春风,通过政府投入、引进业主等模式,花椒苗在村里的大片荒地上飞速铺开。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在花椒基地务工,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我们这里的花椒基地已经有2000亩,明年就会有收成了,到时村民根据相应的股份还会分得福利。”廖英杰介绍。

村民生活大改善

“以前哪想过家门口也可以打工嘛”

“以前哪想过在家门口也可以打工嘛。”如今在和平村为花椒基地务工的刘秀碧,如果工作一天,可以领到50元的工资,能和同村熟识的人一边聊天一边工作,让她十分满意。

同样没有料到的,还有三年前是贫困户的孙林。55岁的孙林右眼因早年在煤矿打工时受了伤,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患脑疾的兄弟和一个上小学的女儿要照顾,这迫使他不得不待在村里,以照顾一家人。

人穷志不穷。农技站的专家开始每月到和平村培训养殖和种植,孙林都积极参加。2017年,花椒基地缺少技术人员,孙林踊跃报名,到基地学习如何剪枝,如何施肥等技术。

“你要这样剪,枝丫才会变得更茂盛……”通过不断尝试,如今的孙林成为了花椒基地的专职技术员,并且和另外一位村民负责2000亩花椒基地的管理。“在基地里工作每个月都有2500元的工资,自己家里再种些菜,生活比以前过得好多了。”如今的他,早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们下午两点在观景平台集合锄草。”孙林记下了同村所有劳动力的电话,平常需要劳作时,他要打几十个电话,但只要他一安排,村民都非常积极地为村里的花椒基地工作。

近两年的时间,孙林对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越来越有信心。“等我技术再好一些,我就自己去流转一片土地,自己发展青花椒。”说完孙林腼腆地笑了起来。

□本报记者 姚丹

新闻推荐

达州供电公司快速为用户装电表

(侯晓东记者王晓英)“没有安装电表,就用不上电,我怎么向妹妹交代?”5月5日,位于达州市通川区文家梁的国网达州供电公司配电运检...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