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村:脱贫路上奋勇向前
崭新的通川区碑庙镇大石村党群活动中心
本报讯 从通川区碑庙镇向北前行约3公里,群山环绕间,大石村隐约浮现,村民们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上千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场地上,村民们有的打着乒乓球,有的正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还有的在水池廊桥小憩……。伫立在一旁的是崭新的党群活动中心,集办公、便民服务、文化室、卫生室于一体,村民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难处疑问,都能在这里得到帮助解决。
“大石村是个后进村,穷和差一度是大石村的代名词。”说起曾经的大石村,村干部直摇头。
大石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40户2212人,有耕地1709亩,森林面积2730亩。2014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498人,约占全村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如何脱贫?这成了大石村面临的艰巨挑战。面对村内令人担忧的贫困现状,市委党校派驻该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杜世东到村后,通过带领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每一户贫困户家中,把贫困户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了解清楚情况,才能制定措施。大石村建立完善了谈心谈话等制度。在倾听党员及村组干部的意见基础上,加强引导,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合力,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规范有序高效。
有了方向,才能坚定前行。2018年,大石村硬化了5、7、8组组道以及村办公室到12组的村内连通公路,完成“碑石”路烂路维修工程,还在13组新建山坪塘一口。全村86户贫困户“五改三建一治理”工程完成验收,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道路便捷了,村里的农产品也能早日卖个好价钱。借助农村商业银行,村里的20户贫困户贷款发展起了种养殖业,并建起了“囿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张光琼家庭农场”,发展肉牛养殖,通过“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等模式,为近10户贫困群众提供了收入来源。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还要富起来。结合大石村实际,该村村支两委经多方考察比对和集体研究,在大石村1组天观丘发展集休闲、采摘和人居环境为一体的示范胭脂脆桃基地基础上,成立大石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继续流转土地200亩,栽种了青脆李和塔洛克血橙,并在青脆李和血橙果园内套种辣椒、南瓜、油菜等经济作物。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都为着奔向小康而努力。2018年,大石村实现村集体收入7.07万元,人均集体收入31.96元。
望着村活动场地上一个个笑逐颜开的村民,杜世东深感肩上的责任,他充满希望地说,要紧紧围绕区委“双核双带六区”发展战略,让大石村加快融入“巴达农旅发展融合带”的步伐。
(本报记者 曹芮铭 戴静文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2018年12月27日达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9年3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