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从刑警转行去做雕塑 痴迷玩泥巴 达州地标雕塑留下他的名字
达城大北街浮雕文化墙下,驻足欣赏的人络绎不绝;南城好吃街上,雕塑醉汉和卖豆花者在此站立了15年;石桥列宁公园里的列宁雕像、达川区百节镇的关公雕像已经成为当地地标……
在这些雕像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作者——许华生,他半路出家,从一名刑警成长为作品遍布达州的雕塑家,一步步将理想变成了现实。近日,记者拜会了这位著名雕塑家,倾听他一路走来的故事。
追逐梦想
爱画画的刑警
“长得瘦,架一幅眼镜,和声细语,文绉绉的,要不是穿一身警服,绝对想不到他是当警察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从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的许华生被分配到达县(现达川区)河市镇派出所,在朋友眼里,他温文尔雅的气质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是干公安的料”。
其实在许华生心里,自幼就埋藏着对美术的喜爱,只是家境一般的他没有条件去追寻这
“昂贵”的梦。参加工作后,他用微薄的工资购买了大量美术书籍,工作之余就躲在派出所档案室里,借着白炽灯昏暗的光线练习画画。
“我那时觉得他是在浪费青春。”当年的老朋友看到许华生的画时,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我要有你这份工作,还学什么画呀!搞艺术是痛苦的。”
“光靠自学还不够,需要系统学习才能提高。”许华生没有因为朋友的话气馁,不仅每天坚持画画,还下定决心报考美术学院,可惜因为超龄被拒之门外。1987年,他报读了杭州的一所美术函授学校,每月将自己的作品寄给老师。“每天除了执勤、办案,其他时间基本都在画画。”
“不务正业”
痴迷玩泥巴
长年累月的练习让许华生的美术功底越来越深,也为他走上雕塑这条路,做好了铺垫。
1988年,许华生为刚满两岁的女儿拍了一张照片作留念。后来,他根据照片用黏土捏出了女儿的头像。“太像了”,朋友的赞叹让他受到启迪,“我在雕塑上还有些天赋”,许华生顿时对雕塑着了迷,一发不可收拾。
许华生购买了许多与雕塑相关的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却发现单凭热情和兴趣很难撞开雕塑的大门。“天赋再多,仍然需要有老师指点,接受系统的学习。”每次去重庆,他都会专程赶到四川美术学院旁听。有时进不了教室,他就去雕塑工厂观摩,向技术工人们“取经”。
1991年,达川地区群众艺术馆(现达州市文化馆)分配了一位美院雕塑系毕业生,许华生得知后欣喜若狂,立即前去拜师。被他的执着和真诚感动,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欣然收他为徒。在老师指导下,许华生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雕塑是美术中的“重工业”,需要一定的场所。当时,他和妻子女儿挤在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里,阳台和客厅都被他占据。工作之余,他一头扎进雕塑创作中,捣泥、塑造、翻模、雕刻……“每天你除了玩泥巴还会做什么?”认为他“不务正业”的妻子最终选择了离婚,并带走了孩子。家庭的破裂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半路出家
迈入艺术殿堂
尸检时,观察肌肉和骨骼……
1997年,许华生以公安局刑警队长为原型创作的雕塑《刑警队长》在地区展出后,受到各级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并入选了省展。“那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得到那么多人的肯定。”1999年,为了庆祝澳门回归,他创作了名为《圆》的雕塑,用家庭的团圆象征澳门回归,与祖国母亲团圆,这件作品也入选了当年的四川省美术作品展。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辞职下海潮。同一时期的好友,不少都选择了下海,许华生却在1999年申请调入了达县文化馆(现达川区文化馆)。
文化馆的文化氛围让许华生的创作之路进入了高潮。2001年至2002年,他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第一次坐到专业雕塑工作者之间,“我感觉终于入了艺术的殿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耕耘终于迎来了收获:2004年,许华生创作的《三毛》获第二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美术类展赛金奖,2007年作品《禅》入选首届全国职业雕塑家作品联展……
不久,他的老师也辞职去了广东,许华生顿时陷入了迷茫。“为了雕塑我已经失去了那么多,难道半路就要放弃吗?”许华生没有动摇,雕塑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不断在书本里摸索雕塑技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繁重而艰苦的工作让他没有多少空余时间,于是他在出差的路上构思,在工作之余练习速写和观察形体,在法医
梦想成真
作品遍布达州
2006年,当年说许华生“浪费青春”的那位老朋友从海外归来,想为母校达一中捐赠一座雕塑,有人向他推荐了许华生。这位老朋友看过许华生的作品后仍不敢相信,“他半路出家,硬是把梦做成了咧。”
“小型雕塑要五六天,大的都是半个月以上。”许华生还记得,2007年冬天,大雪纷飞,为制作元稹纪念馆里的浮雕,他和工人一直忙碌到腊月二十七;2017年,为完成磐石镇的草莓雕塑安装工作,他们抬着20米高的雕塑爬了20多天的山;为赶在2019年春节前制好大北街上的浮雕,他在重庆的一个山沟里待了20多天。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许华生说,雕塑最重要的不是技艺,而是内涵。在大北街的升级打造中,他和团队提出了“传承经典,留住乡愁”的主题,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酱油厂、三圣宫等地,将《打更》《消防》《警察故事》《老酱油厂》《绥定府》等故事一一呈现。
“我离雕塑家的称号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雕塑工作者。”即使作品已经遍布达州,但许华生仍然谦虚。对未来,58岁的许华生依然充满无数期待,“我一直想在山里找一块大岩石,创作出能保存几百年的岩雕。另外,我也会不断创作,使自己提高,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提升我们达州的雕塑水准。”
“人生的辉煌在于成功地创建事业,人生的价值在于留下光辉的痕迹”,这是许华生的座右铭。许华生说,他以前曾谢绝过很多次采访,因为他更想让作品来说话,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留存于世。
□本报记者 姚丹
新闻推荐
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师团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达州新世纪学校,了解这所办学条件优越、办学实力雄厚、办学成效显...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