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廷超:舞台上的“舵手”
练习
指挥
2019年农历春节前夕,巴山民乐团演奏的《春节序曲》在新春音乐会舞台上响起,乐团指挥岳廷超轻轻摆动手中的指挥棒,十多种乐器的大型民族乐团,在相互配合之下,曲声婉转悠扬,如山涧流水叮咚。
岳廷超今年64岁,重庆人,青年时期来到达州,退休前一直在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工作。如今是巴山民乐团的一名指挥、副团长,作词、作曲、二胡、大提琴……都是一把好手。
偶然机会,加入文工团
岳廷超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邻居,当时邻居参加一个二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他和家中几个兄弟姊妹都向邻居学习二胡。1972年,18岁的岳廷超转向学起了大提琴。大提琴虽然与二胡是不同的乐器,但在岳廷超眼中,它们都是弦乐,乐理类似,只是演奏的方式有些不同,并且大提琴的教程更加规范、系统。岳廷超回忆青年时代苦练大提琴的景象,如今是历历在目:“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用来练习的大提琴都是借的,那时候练琴非常刻苦,一有时间就去练琴,胸口都磨起了茧。”
1973年,岳廷超到达县磐石公社当知青,由于有音乐基础,他参加了达县地区的民歌队,并且每年都会到各县进行演出。他也是在当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1976年由于业务能力强,在偶然的机会下,达县地区文工团的工作人员看到岳廷超的演出,让他到文工团报到。“当时得到这个消息很激动,高兴得几天都睡不着觉,这是达县地区业务水平最高的剧团,能到这里工作以前想都不敢想。”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岳廷超成为这里的一分子,也为之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基础。
上个世纪80年代,岳廷超在文工团里向三位老师学习作曲、配器、弦法,最后再学指挥,这时候的岳廷超更全方位、更专业地接触音乐。岳廷超说,指挥的要求高,需要对乐曲段落、符调进行了解,需要很高的乐理水平,以及深厚的基本功底。在文工团里,岳廷超勤学苦练让他的指挥水平得到了提高。
配器、指挥相辅相成
“我们巴山民乐团成员年龄最大73岁,最小20多岁,平均年龄达到62岁。”2004年,由50多名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而成的巴山民乐团成立,岳廷超成为了乐团副团长,负责乐团配器、指挥等工作。“配器是作曲的一部分,简单来说配器就是给声部分配乐器,一般一个谱子是13—18个声部,音乐最终呈现的效果如何,配器是关键。而指挥会根据配好器的乐谱进行排练,所以配器与指挥是相辅相成的。”
不少人在听音乐会时会发现,乐手们都在专心地演奏,好像见不到他们看指挥的手势,因此有人认为指挥的作用并不大。
“指挥在一个乐队中起核心作用,一个好的指挥能把乐队带到更高的演奏水平。”岳廷超说,指挥看起来容易,其中包含了很多乐理知识,而拿到一个乐谱开始排练时,指挥需要根据配好器的乐谱,跟团员沟通乐谱段落的表达,整段声响大小、对比度等方面的问题。指挥时,手越高代表乐曲力量越强,手越低代表乐曲应该舒缓,手上的动作代表的是乐曲的强度大小。指挥在台上常常是背对着台下的观众,但演出时,指挥脸上的表情是非常丰富的。
在排练和正式演出时,岳廷超会用脸上的表情和眼睛“告诉”乐团成员,什么时候该轮到这个声部的乐曲出现了,刚刚这一段音乐演奏得如何。指挥是需要苦练的,但更多的是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这样才能用动作把对歌曲的理解准确传达给成员。指挥的动作如何操作,书本上只是一个框架,指挥对乐曲理解不同,同一首乐曲,每个指挥的手势都会有差异。
“我没有其它的爱好,就喜欢音乐,这辈子都跟音乐分不开了,我与妻子共同作词、我作曲的歌曲《达州颂》正在完善阶段,希望能早点把这首歌曲在舞台上演绎出来。”除了民乐团的演出活动,岳廷超平时和妻子也在带一些学生学习音乐,自己写词作曲,生活既忙碌又充实。
□本报记者 罗天琪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速度快等特征,被称为松树“癌症”。2018年以...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