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籍雕塑家龙翔的艺术人生

达州日报 2019-03-08 11:35 大字

龙翔

美育先行者:林枫眠、李金发、林文睁(青铜)

巴山书画院在征集达州籍在外工作的艺术家作品时,一尊两米高的《夫唱妇随》从浙江运抵达州。这尊雕塑是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副院长龙翔捐赠的,他是著名雕塑家龙德辉的长子。

达州最早的城市雕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在达城老车坝的《巴山魂》,那是由龙德辉先生创作的,后移至塔沱广场。龙德辉的妻子罗耀辉同样是非常有名的雕塑家,她与次子龙宏均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龙德辉一家四口人都在从事雕塑艺术的创作。

我一直着力梳理“巴山画家群”的艺术发展脉络,获得一条意外线索对我来说很重要。找到龙翔的电话号码,我迫不急待打给了在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的龙翔。我们相互添加了微信,龙翔传来了他近年创作的雕塑作品高清图片。一次千里之遥的特殊采访就这样进行起来了。

从川美到国美就像搬了一次家

龙翔出生于重庆,家在四川美术学院大院内,父母都是从事雕塑艺术教育的。龙翔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直到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一名知青。

农闲的时候,龙翔拿着速写本给农民画头像,生产队和公社需要办墙报的时候就把他调去,出黑板报、墙报,还可以挣点工分。龙翔手里的这点“功夫”开始发挥作用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非常匮乏,什么都凭票供应。食堂厨师做的豆腐特别香,但要拿票换,于是龙翔画了十多张菜票,分给朋友们“共享”。食堂员工哪里辨别得出来,于是豆腐供不应求……

经历了3年的“上山下乡”,龙翔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我考国美时才18岁,已经有3年工龄。我15岁就下乡,读书读得早,高中毕业就进了国美……一直在川美院内居住,进了浙江美院,从感觉上就像搬了一次家一样。这里鸟语花香,非常温馨。那个时候的老浙美不大,很袖珍,亭台楼阁,有点像‘柳浪闻莺’的古建。唯一稍微现代的就是东西大楼,后来建成了图书馆,其它建筑全是木板楼或者平房,桩木结构,走在教室里,脚步声老远就能听到。”

龙翔非常怀念那时的师生之情。一到周末,老师就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去做客,一起做饭做菜。当时的雕塑系主任是王卓予,副主任是钟兆鼐。

男女同学相互做人体模特

龙翔在电话的另一头非常激动,向我讲述起他在国美的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浙美的学生才120多人,每一届只招60人。那个时候,雕塑班20多个人住一个房间。图书馆被一分为二,一边是本科,一边是研究生,本科油、雕两个班,隔壁是研究生寝室。那时的学习气氛很浓,晚自习同学们自发地集合到一块,大家一起抽签,谁抽中谁当模特,女生也不例外。

要把一个人体的解剖结构表达出来,只有裸体才能看到其肌肉,穿着衣服是看不到里面的人体结构的。泥塑实际上就是掌握人体的内在构造,骨骼、肌肉、运动规律,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怎么造型呢?画油画也是这样,都要经过系统的人体绘画训练才能达到。

为了上晚自习的人体课,全院的男生每天晚上都要练健美,怕脱了衣服身材太难看。

学院晚上11点熄灯。熄灯后大家在操场自发地练单杠、双杠、俯卧撑。练完后大家唱着歌,载歌载舞到延安路上的一个小面馆吃夜宵,喝一碗啤酒,吃一碗面,然后再载歌载舞走回学校。有同学拉着小提琴,也有同学拉手风琴,是正儿八经的载歌载舞。

杭州市民太羡慕美院了,羡慕同学们很有浪漫格调。

早上天不亮同学们就去跑“柳浪闻莺”,自发的晨跑,只要体育老师哨子一吹,大家穿条短裤就出去了。后来同学们做模特一个比一个健硕,胸大肌两块、腹肌六块,太漂亮了。

龙翔说他在国美读书的时候生活非常充实。同学们骑着单车去北高峰、玉皇山和九溪十八涧等地野炊。学校还有化妆晚会,浙美人个个都是“舞星”。

“童子功”需要长期训练

龙翔于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现在,在浙美的教龄有35年了。

龙翔读书的时候,葛洲坝工程正在建设中,于是参加学院组织的去葛洲坝工地给工人画肖像、现场做泥塑活动,体验生活。这在当时可不得了,工人把他们当成了大艺术家,争着抢着要当模特。

龙翔说:“今天的研究生、硕士生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中间缺少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没有更多的社会体验。从本科直接读研,学习有连贯性,但是应用性、实用性以及知识储备就薄弱了……艺术教育除了必修课,还包括社会实践,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靠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这是童子功。我们一直在强调童子功,那就是看东西看得准,上手上得快……”

一次,龙翔去帮朋友家装修,他一看门框左右安装有明显高低差,可工人不相信,说不可能,他们用尺子量过。龙翔说至少有0.2厘米的误差。工人找来尺子仔细测量,果然如此。这就是龙翔说的“童子功”。

“童子功”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够掌握的。特别是搞雕塑造型这块,没有机器能够帮你。龙翔说:“过去的老师上色彩课是很严格的,他会教你怎么调颜色。老师给你一组静物会说,要把这组静物色彩关系处理好,这里面至少有30多种颜色,让你去找国美灰、国美红……现在市面上卖的颜色几十种都调配好了,在商家那里早已做成了成品,这自然会让人慢慢脱离调色的训练,现在的学生也就少了调色这门‘童子功’。”

“跨接的融合”和“传统的活化”

龙翔曾带过一位研究生叫翁劼。

翁劼读研的第一年,龙翔让他去做泥雕、泥人,因为他很喜欢细节和叙事。翁劼的色彩感好,能不能把造型和绘画结合起来?于是龙翔建议他去美国宾夕法尼亚美院交流。这下翁劼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要做定格动画。龙翔指导他的脚本,包括毕业创作的脚本,提出做一个带有正能量的、暗示生态的。后来翁劼编了这么一个脚本:命题很简单,黑灾难以后一个地区的人毁灭了……翁劼很爱好找那些细节,从定格动画片子里可以看得出来抽烟的细节、弹烟灰的细节、打枪的细节。那种细节,正好发挥了翁劼的“细节和叙事”,可以说是无限放大了他这方面的长处。

翁劼的毕业创作带到平台上去参展后,让大家大吃一惊,很多人跟着来学定格动画。

翁劼实现了从雕塑到定格动画的成功跨接融合。

龙翔带的毕业班,连续几年同学们的毕业作品一送出去都获大奖,几乎成了浙美的一种“获奖”现象。

龙翔还带过一位女研究生叫巫澜。她在不经意中拿了一个金奖,其偶然中也孕育着一种必然。

巫澜的《父亲的一天》这个题材,谁都可以想到,但是它的形式和切入问题的点与众不同:具有工作室的特点——木雕,从材料入手。巫澜是第一个把传统木雕当中的“透雕”用在了当代题材上面,这实际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活化”,这是今天值得提倡的。

翁劼的跨接融合和巫澜的传统活化,与龙翔一再强调的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才能把握它的要点是相符的。

2018年8月,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授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龙翔外籍院士称号。同年12月,龙翔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名片】

龙翔1959年出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1993年赴法国进行艺术研修和交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副院长,浙江省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雕塑艺术教育、创作和雕塑材料视觉的研究,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住建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全普/文

新闻推荐

达州市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单位2018年计划目标2018年完成情况2019年计划目标总量增长(%)总量增长(%)总量增长(%)一、经济发展指标(一)地区生产总值...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