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小伙的曲折创业路

达州日报 2019-01-18 09:34 大字

陈松林给客户讲解产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旋律。在这浓厚的创业氛围中,达州市一大批青年满怀激情、主动扬帆,踏入创业道路。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一场由通川团区委组织,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创业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参与的通川区第七期青年“双创沙龙”在达州农业众创空间展开。在这里,创业青年陈松林分享着他的经历,从参加校级营销创业大赛,到参与市级、省级“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经历已经是他人生中的一枚亮丽名片。

大学生走向创业路

成为一名创业青年,并在“双创沙龙”分享经验给后进者,这是陈松林创业前从没想到的。1993年出生的陈松林是四川宜宾人,2013年考入四川文理学院,成为应用心理学的一名新生。地处莲湖新区的文理学院,周围配套设施尚未完善,到中心购物区距离远,为什么不把这做成一笔生意呢?与好友一拍即合,几个人提前向家长要到一学期的生活费,用2万元买入一批生活用品开始创业。

既没有市场调研,也没有实际经验,陈松林第一笔生意很快以失败告终。“开业三天没有卖出任何东西,这批货直到2018还有库存。”陈松林有些无奈。

挫折中砥砺前行

积货无法变现,没有生活费的陈松林只好跟着同学蹭饭。在这期间,陈松林不断总结失败原因,一边着手调整方向,准备继续干,这时候他遇到一位贵人——宋涛。

重新出发的陈松林转入买卖数码配件,而宋涛恰好便是一位从事数码行业多年的生意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就愿意给你赊账几千,在货单上签个字就把货拿走。”这让陈松林感到被信任。用这批数码配件,陈松林的创业开始走上正轨。

几年间,陈松林曾有过三家科技公司,除了数码产品销售维修一体化,也曾向往过高新技术。“当时我们就想做个高端一点的,像‘滴滴’一样的定位维修APP,不过只做出半成品。”

除了项目投资失败,陈松林在内部管理上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几次内部重组和公关危机,让鼎盛时期近300人的销售队伍减少到如今的几个人。“现在觉得,人多也不一定力量大。”

成长后的陈松林,以15天突破30万元营业额的成绩,让当时不看好他的人再无话可说。

创业大赛积累经验

生意做得红红火火,2015年开始,学校关注到陈松林这个创业的学生,也助推他参加过各种省市级的创新创业大赛。“赛场上,迫使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项目的亮点、问题描述清楚,这对于个人成长很快。”陈松林说,“评委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目的不足。”

省市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参赛者来自社会各界,“一些参赛者已经获得非常不错的成就了,他们来参赛也就是为了扩大影响。”而作为大学生,经历经验是相对匮乏的,而创业导师在赛前的指导,能很好地弥补信息环境不对称的短板。川大博士吴近名对陈松林的触动非常大,他几个问题就能让人头脑清醒。“你的项目到底是做什么?”“团队能够带来什么社会价值?”

正是在一次次的参赛中,陈松林得到了创业者花时间去积累、历练的经验教训,也更加注重审视自我。

未来要走自己的路

创业路上,遇到瓶颈期会有困惑,而业务要扩展,却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在创业大赛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合作机会,曾有人提出给陈松林100万元融资,但他拒绝了。“说白了,那就是收购,不叫创业了。”朋友亲人的“助攻”,在政策支持下积极申请SYE(青年创业促进计划)项目10万元贷款,这些都让他一次次挺了过来。

到成都学习管理营销,参加市里的“双创”沙龙交流经验,现在的陈松林把更多时间花在沉淀上,不断充实自己。“跟上趋势,找准位置是关键。”

2019年对于陈松林来说,是转型的一年。计划中,跟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合作,做校内的孵化器。而对于创业的后进者们,陈松林的建议是:做好最坏的打算和抵抗极端压力的准备,走出自己的路。

□本报记者 戴静文 文/图

新闻推荐

“陪我坐地铁送我上火车的好心人,你在哪?” 想当面说谢谢 地铁口婆婆苦等半月

昨日下午,华西坝地铁站A口,刁惠卿等待好心人热心的人地铁口偶遇的陌生人为刁惠卿买了地铁票,陪着坐地铁到火车站,护送进...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