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北山镇:诗歌之乡展热忱 众人合力助发展

达州日报 2018-12-28 10:03 大字

洞滩村小白杨广场效果图

诗歌产业园

通川区北山镇,称它是诗的故乡,名副其实……秀美的山水养育了诗人,诗人又用他们的深情歌吟,反哺山水更加秀美。四川东北,诗歌之乡,这里自古文风鼎盛,一座小镇就有30余人出版发行诗文集。诗歌陈列馆、诗原广场、诗风大道等深情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诗意与热忱。钟灵毓秀,孕育出北山镇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继往开来,北山镇的农业、旅游如文化般欣欣向荣。

热土孕热情

众人喜作诗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梁上泉为代表的北山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读诗写诗风起云涌,受梁上泉的影响,北山镇开始出现一批批有志于诗歌创作的热血青年。“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镇上就有六七个人的诗被发表,2008年左右就有三四十个人的诗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已经出版了一本名为《埂上吟》诗集的北山镇农民诗人魏贤楷还记得,1977年初中毕业时,他为了将自己的诗歌发表,省吃俭用,8分钱一个的信封寄出了他一封又一封希望。

2008年8月,原北山乡被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命名为“中国·达州诗歌之乡”。2014年11月,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之乡(诗歌之乡)”。2018年1月,北山镇诗歌陈列馆开馆,这里不仅专门设有梁上泉诗歌展厅,还有北山诗群展厅,里面陈列了四十多名北山镇诗人的作品。同年,北山镇被四川省诗词协会、达州市诗词协会·大巴山诗刊授予“诗词创作基地”。随着外界的肯定,北山镇诗人对诗歌的热情之火越燃越旺。

今年2月,已经65岁的魏贤楷组织镇上的其他几名农民诗人,一起在微信上建了一个“北山风诗苑群”,北山镇爱好写诗的人都纷纷加入。有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像他这样的退休老人,共100余人。他们有的居住在北山镇上,有的则分散在全国各地。55岁的张毅道就是其中一个,早年喜欢写诗的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诗歌后,因打工中断了几十年诗歌写作。被邀请进这个群以后,在成都开始带孙子的他又重新拾起笔来,时不时写一两首诗,发在“北山风诗苑群”里。

在群里,有人担任主编,另外还选出了7人作为编辑。诗歌爱好者将他们创作的诗发在群里,接受所有人的点评,然后作出修改。他们会看诗的韵律平仄,有没有意境,哪个字用得好不好等。他们每周会精选出40首诗,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并且向各家报刊推荐。

学校是培养北山镇诗人的一片沃土。80年代初,取梁上泉著名的《山泉集》为名,北山镇中心校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山泉文学社”,定期出版刊物,成果丰硕。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凋敝,如今的“山泉文学社”又开始活跃起来,有30多名学生加入,6名老师指导。文学社不仅开设了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的鉴赏与创作课,还开展了唱诗和诵诗的活动,学生老师经常一起出去采风,创作诗歌,佳作被发表在学校专门创建的“山泉文学”网站上。邓成彬等就脱颖而出,因诗歌走出大山,成为较有影响的诗坛新秀。

建“诗歌之乡”

助力脱贫攻坚

在北山镇,以梁上泉作品命名的“小白杨”广场、诗风大道、诗原广场等无不体现出当地党委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重视。著名旅美诗人、达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官煊就曾说:“达州是一块诗意飞扬的土地,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建设‘诗歌之乡’,是一项功盖千秋的创举,凸现了北山镇的胆识和精神品质。”

北山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早在2016年就规划好发展蓝图。“未来我们准备打造诗歌文化3A景区,举办诗歌文化节,把我们北山镇打造为川东文化名镇。”北山镇党委书记赵彬说,在诗歌文化之乡的基础上,他们还将充分挖掘域内大滩沟水库、点兵山、龙王庙、乌牛洞、洞滩河等独特人文自然景观,以打造文旅北山为抓手,全面铺开北山镇旅游战略。

除了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北山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党建为先”的工作理念,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坚强保障,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创新,不断加快产业助推脱贫奔康步伐,走出发展的新天地。

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北山镇党委政府引进在外务工贤达回乡创业,推广良种种植,形成产业化规模,通过“支部十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生态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也没有落下脚步。北山镇党委政府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种植中药材,发展花菇产业等,为北山镇顺利摘帽提供了坚强的后续保障。

2017年,北山镇全镇干部向全镇2.38万人庄严立下“北山不摘帽,干部就脱帽”的脱贫攻坚誓言。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北山场镇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实施技能培训、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社会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户掌握就业技能,发展项目,助推贫困户创造家庭财富,实现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转变,无数贫困户抢抓机遇,实现了从贫穷到奔康致富的蜕变。

李子肉兔上规模

产业兴旺村民乐

点兵山,位于北山镇点兵村内,距离场镇8公里,海拔800余米,是北山镇最高的一座山峰。相传三国时候,张飞夜过巴州(现巴中),曾在此点兵,活捉了巴州城郡守严颜。点兵山四季苍翠,传说其树木都是张飞令军士栽种的。

如今,在这座充满传说的点兵山上,1100多亩的李子园为点兵村的人带来了更多希望。2015年,镇党委和政府引进了青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冬天剪枝、施肥、锄草,夏天收获李子的村民,每天50元的工钱成为100多户村民的主要收入。因为销售有依托,管理和技术有人指导,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垦自己家的荒地来种李子树,逐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同样给当地人带来希望的还有肉兔养殖。为确保贫困户能够依靠自身技术脱贫而不返贫,北山镇党委政府创新产业发展,突破产业发展思路,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在北山镇洞滩村,这里不仅立着梁上泉旧居的醒目标牌,还有一个每年出笼六万多只的肉兔养殖公司。2017年,该公司被北山镇党委和政府引入。常年在外打工的王仲桃去年就回到家里,入股养兔。分栏、喂饲料、打针,从来没有养过兔的她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如今技术越来越熟练。因为就在家乡有了工作,她每天都可以回到家,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还以为要打一辈子,哪想过可以在家门前挣钱嘛。”肉兔养殖场平时只有五六个工人,忙的时候则会聘请村里的一些贫困户来帮忙。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实行“基地+经销商+贫困户”的模式,与村民签订合同,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定的流转费用,养殖公司传授技术,让全村人都能够养殖种兔;并且提供饲料,负责种兔的收购,通过该公司平台,将种兔销售到全国各地,以解村民销售之忧,形成“传技术、出饲料、包回收”生态循环链。依托于养殖场,洞滩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自己家养兔。洞滩村8组62岁的贫困户徐光六是其中一个。去年4月,徐光六在肉兔养殖场购入了40只小兔,养殖场为他搭建了养兔的设备,教授了技术,统一配送了饲料。每只兔平均可以产8—9只幼兔,每只兔子一个多月就可以出栏,如今徐光六每个月靠卖兔子就可以挣1000元左右,加上务农的收入,徐光六谈起现在的生活笑容一直挂在脸上。2017年,他被评为通川区“百名脱贫示范户”。

诗歌文化让北山镇独树一帜,而百姓的安居乐业离不开北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相信秀丽多姿的北山将迎来越来越多的游人和投资者。

□文/图本报记者 姚丹

新闻推荐

中国工商银行达州莲湖支行开业

莲湖支行开业现场本报讯为支持莲湖新区经济建设,延伸金融服务触角,12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莲湖支行正式揭牌开业。据了解,位于...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