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里 着彩上色的通川桥

达州晚报 2018-12-27 10:22 大字

州河上有位“古稀老人”,在陪伴达城70余载的时光里,它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巨变。不论是炮火硝烟,还是和平盛世,它都两手紧拽着达城南北两岸的孩子,用77个春秋让人们铭记它的名字——通川桥。

应时而生 岿然不动的老铁桥

达城的历史上千年,但1941年之前,州河两岸的来往还只能依靠船只,由于抗日战争期间运输物资的需要,一座可以通车的跨河大桥就应时而生。从1939年2月开工到1941年2月,历时2年,一座高16米,桥面净宽4.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桥就此诞生。栏杆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桥的南北两头还铸造了水泥柱牌坊,上面醒目地写着“通川桥”三个字。通川桥是当时四川公路建设史上最早的一座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大桥,许多老达州爱把它叫作“铁桥”。

“那时修铁桥主要就是为了送物资,敌人的飞机总来炸,可我们的铁桥依然完好。”据年近90的王爷爷介绍,在他的印象中,日军两次尝试炸桥,均以失败告终,任炮火肆虐,铁桥岿然不动,骄傲地挺立在母亲河上,向所有的入侵者宣誓我们的主权。除了战火,铁桥还经历了两次大洪水的冲击,但它从未倒下。

顺时而炸 别样风景的索道车

“那时,汽车少,城里基本上都是人力三轮车和行人在桥上走,桥头两边全是卖东西的。”60多岁的陈奶奶称,那时她还是个大姑娘,总爱和小伙伴去通川桥两头闲逛,白天大多是挑着扁担卖菜的,年轻姑娘最期待的是晚上,热闹的夜市里,人挤人,挑衣服、买小吃,有时还能看见新奇的杂耍。

“通川桥整修过几次,据说是因为桥体不够安全,大桥重修时就炸了,市民过河就改用索道,坐缆车。”陈奶奶还讲到,炸桥时,州河两岸站了很多人,一声沉闷的炮响,大大小小的石块随着黄白色的灰尘飞腾,然后降落在州河里,激起无数水花。之后,桥的南北两岸拉起了索道,每个小缆车能坐6人,陈奶奶爱趴在缆车的窗户上看风景,而夕阳下缓缓滑行的索道车也成了达城人眼中的风景。

如今供市民休闲的滨河游园当时还未修建,河岸一路缓坡走上来是滩头街。船夫在拉过一趟客后,会把船停在岸边,卷一根叶子烟点上,一边与旁人闲聊,一边等待下一批顾客。有些刚下船的顾客,会慢悠悠地散步到滩头街,找家茶馆,喝杯盖碗茶,享受一个悠闲的午后,赏一席清河、一幅街景、一行缆车……

依时而建 大气坚固的通川桥

20世纪90年代后,达州的经济飞速发展,汽车数量增多,运输需求增大,渡船已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川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生”。1998年5月,桥面净宽2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总长334.65米的全钢筋水泥结构的新通川桥再次牵住了南北两岸市民的手。

多少个盛夏暑夜,市民在桥上搭椅乘凉、垂钓,霓虹灯在夜晚勾勒出通川桥的倩影。同样经历多次凶猛的洪水,新桥仍毫发无损。虽然新的通川桥没有旧桥的古朴和历史感,但是其大气的外观和坚固的桥身如同新时代的达州,正在书写我们新的历史。

昔日的通川桥沉淀在老者的记忆和黑白的照片里,如今的通川桥烙印在我们炙热的眼神和缤纷的未来里。

□文/杨蕙菱 图/朱达生

新闻推荐

公交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梗 生死关头忍痛停车 市中西结合医院紧急抢救 博弈“死神”暖哭家属

疾驰的公交车上,司机突发心梗!千钧一发之际,司机忍痛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车安全停靠在路边……近日,由于气温骤降,达城心梗病人剧...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