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晚送温暖 街头救助流浪者

达州晚报 2018-12-15 10:04 大字

天气越来越寒冷,流浪乞讨人员如何过冬的呢?近日,达州市救助管理站联合通川区救助管理站展开“寒冬送温暖”行动,救助人员走上达城街头,劝导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度过寒冬。仅仅一晚他们就分别在凤凰大桥底下和文家梁月亮公寓楼梯下等地,救助了多名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

凤凰大桥下 流浪老人苦研医术想成中医

夜幕降临,救助站工作人员猜测流浪乞讨人员已陆续返回栖身之地,决定前往凤凰大桥救助一位露宿在桥底下的流浪老人。

记者随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凤凰大桥底下看到,地上堆放着乱七八糟的破旧物品,一床破旧的席梦思床垫上铺满了不知名的植物叶子,一张由木板搭建的简易床铺一面靠着砖墙,另两面罩着塑料纸和破旧的毛毯,一位老人正蜷缩在简陋的床铺上,身上盖着两床破旧的被子。

“你睡这里冷不冷啊?”救助站工作人员热情地询问老人时,老人有些腼腆地笑着回答道:“不冷,我都习惯了。”记者询问得知,该老人已在桥底下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每天靠捡垃圾、废品为生。该老人说,他最近正在苦心研究《本草纲目》,铺在床垫上的叶子是他晾晒的中草药。说着说着,老人拿出一本《本草纲目》的中医书给大家看,并声称自己想成为一名中医给病人看病,让大家感到哭笑不得。

救助站工作人员给老人讲解了行医需要相关资质等方面的知识外,耐心劝导老人到救助站过冬,老人将那本中医书揣进口袋后,有些不舍地看了看自己搭建的“窝”,才随救助站工作人员离开了桥洞下。

铁路桥下

被窝还是热的流浪者却不见了

夜渐渐深了,救助站工作人员在中心广场、火车站、罗浮广场等地转了一大圈,都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决定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前往西城名苑附近铁路桥下救助一名流浪者。

当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流浪者栖身的小木屋时,多次敲门都无人应答。救助站工作人员推门进屋发现,室内并不是很凌乱,门边拴着一条小狗,却不见人影。救助站工作人员摸了摸被窝却发现,被窝还是热的。

“我们是救助站的,是来给你送棉衣、棉被的,你莫怕!快点出来哦。”然而,无论工作人员怎样呼喊,始终没有人现身及回应。无奈之下,救助站工作人员只好将棉衣、棉被和食物放在不愿露面的流浪者床上。

臭水沟边

发现言语不清的流浪乞讨老人

离开铁路桥,记者又随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文家梁社区。据社区居民反映,月亮公寓楼梯下的臭水沟附近住着一名流浪乞讨老人。救助站工作人员经过一番仔细寻找,终于在两间门市之间的夹缝里找到了流浪乞讨老人的住处。据附近居民介绍,这里原本是一条臭水沟,却被流浪乞讨老人当成了临时住所,老人已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平时靠捡垃圾、废品维持生活。

由于地势狭窄,难以挤身进去,救助站工作人员只好趴在楼梯口劝说老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及食物诱惑,流浪乞讨老人终于从夹缝里爬了出来。老人说不清楚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等身份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初步判断,老人疑似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随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检查、救治。

据悉,此次“寒冬送温暖”行动中,救助站每天都安排了专人、专车,携带救助物资,对可能有流浪人员露宿街头的区域进行全面巡查,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过冬及发放御寒物资。市民如果发现身边有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和生活无着落的人员,请拨打救助电话:

达州市救助管理站0818—2398516,

通川区救助管理站0818—3881053。

□本报记者 李天戈

新闻推荐

校园掀起科技热 通川区部分学校开展科技活动掠影

通川区一小学生参观科技作品。(本报记者王万礼摄)通川区七小小记者采访校园科技节。(本报记者王万礼摄)通川区文华街...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