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山采访记忆

达州日报 2018-11-09 09:28 大字

尽管离开记者这个岗位已有两年多了,但是每天看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的新闻,看见曾经和我一起外出采访的同仁们的名字,我还是会对他们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惦念和羡慕。

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整整16年。这16年里,我走遍了达川区的各个乡镇,踏遍了铁山东西、州河巴河沿岸,见证了达川区的过去和现在,见证了达川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达川区的山山水水、乡村院落留下了我的足迹。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招商引资,无论是重大会议还是领导调研,无论是民生疾苦还是节日庆祝,我都扛着摄像机或端着照相机冲在一线,用镜头和笔记录了那些瞬间。

16年来,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和电视台的两位同事扛着摄像机去梓桐乡何家山采访流落红军。由于当时正在维修通江至达州的公路,车辆少,路难行,头天夜里我们住宿在碑庙镇,第二天早上7点多就起床乘坐摩托车前往梓桐乡。

大巴山冬天的早晨降霜了,气温很低,我们一手抓住摄像机,一手抓住摩托车,寒风冻得人直发抖,但是又不能松手。当我们到达梓桐乡街道时,头发上全是露水。接洽我们的乡文化干部让我们在街边的小食店喝稀饭,刚刚出锅的稀饭喝进嘴里也感觉不到一点烫。我们一边搓手,一边说着笑话。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沿着梅家山爬行,一边采访当地老人,一边收集有关素材。

我们穿行在田野、山间、院落,用嘴里哈出的热气暖手。路边的草丛和田里的油菜叶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白白的霜,过往群众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先歇歇脚,烤烤火,暖和暖和身子,但是我们想着自己的任务还是婉言谢绝了。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山顶。在当地组长的带领下,找到了红军和白匪激烈交战的地方。这些地方全是杂草和低矮的灌木,以及零星的石块和裸露的土堆,在一些土埂上还看得出曾经战斗过的痕迹。

组长介绍说,以前树木少,灌木也少,工事还看得清楚,但年代久远了,人烟稀少,加之封山育林,现在已看不出什么痕迹了。因参加过战斗或看见过战斗的老年人几乎都去世了,无法采访到流落红军。到了下午三点多,组长给我们几个人煮了面条,虽然没有可口的作料,但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能够吃上面条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犹如美味佳肴。

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组长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山上条件艰苦,农田不能够蓄水,土地贫瘠,家里困难,面条不多,储备少,大米早已经吃完了,不能够让大家吃饱很是歉疚。听完他的话,我们都非常羞愧,觉得我们吃了组长一家人几顿的口粮。离开的时候,我们给他付钱,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笑着说快要启动修路了,路通了,上山下山就方便了,欢迎我们那个时候再来做客。他一边送我们下山,一边快乐地聊着,一直把我们送到山顶的小路边。

穿行在七弯八拐的山间灌木中,我想着组长的话语和离别的表情,心里自然而然升起一种对他的敬佩。他虽然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大山上,但是对生活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的这种精气神其实就是对红军精神的诠释。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10多年,但是却让我记忆犹新,让我永远难忘。尤其是当我在工作中出现懈怠情绪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件事情,眼前就会浮现出组长的神情。

□张泓

新闻推荐

达州市政协机关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康莲英参加活动

本报讯11月7日,市政协机关开展11月“党员活动日”活动。市政协主席康莲英,市政协副主席李梅、王能秋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活...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