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市博物馆一起见“证”时代变迁 ——达州市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达州市2018年票证展”
[摘要]——我市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达州市2018年票证展”
改革开放后出生、怀揣银行卡及各种手机支付平台消费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上一辈人的“票证情结”,也很难想象那些使用“粮票”“布票”的日子。想亲身感受承载时代记忆的票证岁月,重温“票证”与“人生”的不解情缘吗?6月9日——7月10日,达州市博物馆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达州市2018年票证展”,让我们一起去市博物馆,从两万枚各种“票证”中,品味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
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8日上午,记者在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内看到,粮票、食堂票、购粮凭证、副食票、各种商品供应证、布票、肉票、油票、豆制品票、土地证、取书证……琳琅满目的各种票证挂满了墙壁。
“这是我26年的大部分收藏。”这些票证的主人票证收藏家寇明扬先生告诉记者,票证是1953年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为调剂供需关系而制作的,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和见证。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开始,粮票、肉票、棉花票……各类五花八门的票证,在计划经济时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保证人民生活之需,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我国才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至此,伴随城镇居民39年历程的各种票证谢幕,继而进入了收藏家的收藏册。寇明扬说,因为“票证在当时不敢收藏及买卖”,所以他从1993年才开始收藏票证。
各种票证让人“回味”无穷
在寇明扬的指引下,记者首先看到一块用各式粮票制成的名为“有粮票就是福”的大型展板,上面写着:“计划经济时代你有粮票购粮是福,市场经济时代不要粮票购粮是福;今天,收集、研究、拥有粮票,是福中有福。”道出了其心中的感触。一旁的展板上,分门别类贴着有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相关票据。寇明扬说,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开门七件事,都离不开“票证”。
除此之外,展出的还有存世最早的元朝农业纳税粮据;武汉1964年五连张肉食品票,把猪的繁殖、喂养、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设计在一张连票上,并且以色彩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真是一件奇妙的艺术品;1944年发行的胶东区抗币,是世界上最薄的纸币;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发行的首套人民币(两百元);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行的米票;人民政府第一批所有权土地证……看到这些“票证”,就仿佛走进了那些特殊的时代,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票证”勾起市民的回忆
在“达县各地区使用粮票”展厅前,市民孙先生仔细观看,久久不愿离去。“这些粮票好多我都使用过。”孙先生说,那个时候,生活都离不开这些“票证”,他每个月能领到25斤米票,已经是家里领得最多的了。此外,他们还能领到半斤肉票,去买半斤盐肉,加上一些杂粮,就是一家人的口粮。很多时候,他都只能吃个七八成饱。吃饭时,一家人你让我、我让你,感觉特别温馨。现在生活好了,再也不用“抠抠夹夹”地生活了,但是儿女都在外地定居,一家人聚少离多,再也没有那个时候“家”的感觉。看到这些“票证”,就能回想起那个时候的生活,特别怀念。
让更多新生代了解“历史”
“这些东西都是只听说过,没见过实物,真是大开眼界。”当天,有很多学生来到博物馆,一边参观这些票证,一边听讲解员解说,感觉很新奇。
市博物馆馆长王平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人民告别了票证时代,票证失去了实用价值,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进入人们的收藏领域。票证题材广泛,印制精美,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征。票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文物”。这些“票证”从侧面反映了达州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承载着浓浓的时代记忆。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广大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达州乃至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变迁,市博物馆与达州市知名收藏家寇明扬先生合作,精选了各种不同种类的票证,以专题的形式予以展出,以此从侧面反映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大家体会到当年的艰苦,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热爱我们新时代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票证是达州市收藏家寇明扬先生毕生的珍藏。王平表示,如果市民家中保存有老票证或老物件,欢迎和主办方、承办方联系,带着老票证或老物件参展。联系电话:18381997541(安普义)。
□本报记者 杨航
新闻推荐
许国斌陪同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