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农民夜校”成“致富学堂”
本报讯 通川区自开办“农民夜校”以来,积极探索创新“农民夜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在脱贫攻坚的教育助推作用。目前,通川区共开办“农民夜校”205所,累计开展教育培训7000余场次,惠及农民群众10余万人。
感恩扶智汇民心
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少人“回城”后,仍惦记着当年插队地方的发展。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碑庙镇石笋村“农民夜校”创新开办了“知情回创”培训班,为群众传授管理、技术、销售等知识。
去年8月,在知青陈以建的带领下,20多名曾在石笋村插队的知青共同成立了通川区知青回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石笋村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康。
而在北外镇张金村,依托“农民夜校”开展的“饮水思源,感恩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
春节前返乡的张金村3组外出务工群众范正勇,参加完“农民夜校”的学习后,当即决定留在家乡干一番事业,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今年农历正月初二,由范正勇发起倡议,村里在外的有志之士纷纷响应,筹集资金20500元,在该组举办了一场新春团拜会,300多名村民聚在一起吃“坝坝宴”,聊村组的发展,更加坚定了脱贫奔康的信心与决心。
产业链上见实效
“以前我养的鸡苗存活率不到一半,听了‘农民夜校\’的专家授课后,现在鸡苗的存活率有了显著提升。”谈到“农民夜校”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磐石镇谭家沟村养殖户何国秀高兴地说。
江陵镇千宁村5组村民李兴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缺资金、缺技术,所以找不到致富门路。
该村开办“农民夜校”后,多次邀请区农牧局农技专家,亲临现场传授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种植、养殖生产。通过“农民夜校”的培训,李兴华深受启发,决定发展生猪养殖,并创办了生猪养殖场,在2016年家庭收入逾5万元,2017年又申报了家庭农场,年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被通川区评为当年的“脱贫光荣户”。
通川区在“农民夜校”工作中,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化感恩教育,切实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让“农民夜校”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学堂”。
以法促孝引新风
“黎书记,我女儿接我进城住,可我就是不习惯。现在村里建得这么好,那么多街坊邻居摆龙门阵,我说了好久女儿才同意我回来。”去年年底,磐石镇谭家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黎传安接到贫困群众张定玉反映称,村里有人说他女儿不孝顺。
春节前,磐石镇谭家沟村村支两委与驻村法律顾问依托“农民夜校”开办了“以法促孝”活动,对村里尊老敬老、子女赡养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和点评。“张定玉的女儿还有啥说的,别个接老年人进城住,每个月还给零花钱,吃穿都照顾得挺好,老人自己愿意回村里住,这也是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嘛。”
去年以来,谭家沟村利用“农民夜校,集中组织村民进行宣传赡养老人法律知识4次,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18次,重点入户调查宣讲51次,组织赡养老人知识问答、案例宣传23次,全村共有270余人参加学习讨论,共签订赡养协议187份,村风民风得到大力改善,尊老敬老尉然成风。
通川区在“农民夜校”工作中,结合“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法治基础知识、涉农常用法律法规、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尊法守法用法。截至目前,已开展道德法制培训1000余场,累计25000余人次参加培训。
(本报记者 罗丹)
新闻推荐
康莲英讲话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