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虫”赵宜炳

达州日报 2018-02-23 10:44 大字

《山村恋歌》《标兵》《郭一刀》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快乐地追逐梦想;而最大满足,莫过于能从梦想里体验快乐。达川区文化馆“镇馆之宝”赵宜炳老师正是这样一位为梦想坚持了一生的人,任由时光流转梦想不变,最终得偿所愿。

2017年,由赵宜炳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小品《一刀准》(又名《郭一刀》)受邀亮相央视11套戏剧频道,为全国人民登台献剧。

“那个(难产母猪)救不活更好,正好给新来的镇长上一道清蒸乳猪,阴阳猪儿,好滋补,好嫩,好一道美味大餐。”村老大眯着眼睛,看着正难产的母猪,仿佛看着一道已经做好的清蒸乳猪。

在剧中扮演这位“村老大”的正是赵宜炳。在央视舞台上,赵宜炳只言片语间将一个游手好闲、盘剥村民、阿谀谄媚的“村霸”演绎得活灵活现。

然而从小剧场到央视大舞台的这条路,赵宜炳从1956年开始走,一直走过60个寒来暑往,从垂髫之子熬成了花甲老生。然而也正是60年初心不改,方成今日大器。

生于梨园的孩子

1949年,达县城里突然来了一位成都的名旦——周丽华。每逢周丽华登台演出,往往一座难求,恰如“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而这股“追星潮”的主角川剧名伶周丽华,正是赵宜炳的母亲。

新中国成立后,周丽华出任四川省首届政协委员。1956年,赵宜炳在梨园中伴着川剧铿锵的锣鼓声诞生了。4岁时,赵宜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出演《杨家将》里的小童。然而这却并未成为赵宜炳川剧生涯的起点,在母亲肚子里就听着川剧的赵宜炳最终在母亲的棍棒下远离了这个舞台。

作为在川剧圈走过一生的名角,周丽华更清楚这个圈子有着怎样的荣辱浮沉,要经历什么样的辛酸苦辣。她时常说:“演戏这碗饭学出来是戏饭,学不出来就是气饭,而大多人都只能领一碗气饭。”

于是在《杨家将》之后,赵宜炳再也没有机会登上舞台,他只能端坐在台下,痴痴地看着母亲在舞台上的英姿。可是每每看见舞台,赵宜炳心里的戏剧梦总会不时苏醒,因为骨子里流淌着戏剧艺术的传承,每一个细胞都藏着一句川剧的唱词。

有些人生来就属于舞台,而赵宜炳正是生来就该站在舞台上的人。从此,赵宜炳躲在母亲看不见的地方,愈发专注于戏剧的钻研,琢磨每一句唱词、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走位,等待重新登台的日子。

苦心不负,重登舞台

上世纪60年代,《江姐》成为全中国最流行的剧目之一,这时已经是达县地区川剧团业务团长的周丽华出演《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一时再掀浪潮,而顶着“周丽华的儿子”这顶帽子的赵宜炳也成为校园里最让人羡慕的孩子。赵宜炳在自豪之时,也重新燃起了对舞台的热烈渴望,于是瞒着母亲,赵宜炳加入了学校的宣传队。

过了不久,赵宜炳的第一部剧目上演,出演《白毛女》里的男主角大春。消息一传出,顿时惊动了校里校外许多人,大家都想来看看“周丽华的儿子”是怎么表演的。

晚上7点,大戏准时开幕,赵宜炳踩着练了千百遍的步点再登舞台。磨剑十年,一朝见锋芒,此夜以后,赵宜炳就从“周丽华的儿子”变成了“演大春的孩子”和“宣传队台柱子”。

此时,赵宜炳也终于找到了自己前进的道路,悄悄认了当时地区川剧团的老师傅为师,每天苦练基本功。有些从上世纪70年代走过来的人们还记得,那时每天天色刚刚蒙蒙亮,州河边的沙滩上,总有一个身影,一个接一个地翻跟斗,虽然不时要摔个大马趴,但总会爬起来接着练。而这个身影正是赵宜炳,为了练到真本领,赵宜炳下足了苦功夫。

文工团里的台柱子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风潮。1975年,19岁的赵宜炳也被下放到达县赵家镇当知青,依旧负责宣传任务。

在赵家,赵宜炳俯身在乡间的泥洼地里,观察着从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每一株生物,凝视着在黄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在见识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后,赵宜炳的作品也被赋予了黄土般的厚重。在赵家,赵宜炳自编自演了独舞《欢乐的保管员》。

1977年,文艺生活再次迎来了百花齐放,八大样板戏不再是中国人唯一的文艺生活。同年赵宜炳因为《欢乐的保管员》引起了达县文工团的注意,应邀加入了达县文工团,赵宜炳正式走上了今后坚持40余年的文艺道路。

加入文工团之后,赵宜炳凭借一身苦练下来的基本功,逐渐成为文工团的台柱子。同时在舞蹈上取得成就之后,赵宜炳还转型参演文工团戏剧《刘三姐》,饰演罗秀才一角。自此,赵宜炳的名声在川东北渐渐打响,来自广元、南充、巴中等地的邀请函如雪片般纷纷飞至。

但此时,在戏剧和舞蹈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赵宜炳却在沉思,自己的下一步该走向哪里?

编导岁月

1995年,机缘巧合之下,赵宜炳应原达川市商检局之邀,导演一部反映商检工作的小品《法网》。对赵宜炳来说,演小品已是常事,但导演小品却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为了导好这部小品,赵宜炳将剧本翻来覆去读了几十遍,将每句话都刻进了脑海里。到了排练的那天早上,赵宜炳7点半就到了集合场地,想着谁该走什么样的步子,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气。对演员赵宜炳而言,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个好演员。但对导演赵宜炳而言,要能演好所有的角色才能称好导演。最终,这部戏不仅在四川大获成功,还应邀赴京登台演出,最终荣获“全国行业文艺大赛”优秀表演奖。

自此,赵宜炳找到了自己的下一步,闯入这个曾经很少接触的小品圈子。苦无名师,那就自己模仿着学。

为了当好一位好导演,赵宜炳不仅翻阅了大量书籍,还参与电视剧创作,近距离看那些大导演的方法。199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达县为央视1997年开年大戏《血战万源》拍摄时期,赵宜炳凭借扎实的台词功底和舞台经验,加入《血战万源》剧组出演红军师长陈再道。此后,赵宜炳又接下了《无法悲伤》等电视剧的拍摄工作。

在对那些大导演的学习和自己的揣摩中,赵宜炳心中渐渐有了底,开始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中。

迄今为止,赵宜炳前前后后编导了50余台戏剧小品,斩获全国、省内多项大奖。2011年凭借戏剧小品《和谐安逸》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小型剧目综合大奖”,2017年凭借儿童音乐剧《信念》斩获“中华颂”第二届小戏小品曲艺分类优秀剧本奖,去年4月受邀登上央视11台戏曲频道出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郭一刀》和《感恩》两部戏剧小品更是达到新的高峰。

“我这一生,成就成在一个‘痴\’字上,天道终将酬勤,苦尽自当甘来。我虽然生于梨园,但却是在石头缝里成长。”如今赵宜炳老师已经年逾花甲,在坚持小品编导的同时还收了弟子将这一身本领传下去。“戏剧、小品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将戏剧小品发扬光大,只要有好作品就不愁没有好观众!”

□冯津榕

新闻推荐

推进综合防控 向“零”艾滋迈进

本报讯近日,达州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举行了一届五次理事会暨专题学术讲座。协会理事、市疾控中心及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市级医疗单位防艾工作负责人共计40余人参会。记者从会上...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