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达州,加速形成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达州日报 2018-01-09 09:31 大字

西外一角。(袁阳 摄)达州市农产品集中加工区。(本报记者 龚其明 摄)达城夜景。(赵季平 摄)

编者按:

光阴荏苒,步履铿锵。我们蓦然回首,在两年的时光积淀中,达州精彩一跃。

以人为本,发展惠民,700万达州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达州心无旁骛前行的方向!

这两年,达州汇聚决胜合力,负重追赶崛起;

这两年,达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鼓不止,建设幸福美丽达州酣战不已。

在改革创新中弯道超车,在聚力出击中跳起摸高,时间之手如魔法般深刻改变着达州的模样。

回望这两年,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正快速崛起,达州在四川发展舞台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达州的声音格外响亮而有力。

回望这两年,达州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幸福指数攀升,幸福美丽的达州备受瞩目,步入历史上最佳发展时期,在达州发展史上树起一座巍巍丰碑!

这两年,达州砥砺奋进。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本报派出记者追寻达州发展闪亮的足迹,记录达州发展精彩的故事,形成四篇特别报道,今起隆重推出,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达州,一座有着1900多年辉煌历史的城市,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地区的州、郡、府、县所在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巴渠儿女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韧劲,达州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闯出了不小声响。“智强”核桃粉、“汉碑”大曲、“新达”水泵、“华川”汽车……这些曾经的驰名产品一度见证了达州的辉煌。

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四川重要的工业、农业和人口大市,达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依赖太大,抵抗市场因素能力太差,环保工作压力巨大,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近年来,达州市致力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牢牢牵住发展“牛鼻子”,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重,主攻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推进大跨越,孕育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这样一组数据,承载着达州发展的成就:2013年达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45.4亿元,2014年1347.8亿元。到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1447.1亿元,是2013年的1.16倍。2017年全市GDP更有望实现1585亿元,预计增长8.2%。

与此同时,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90.7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725亿元,增长15%。新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2户,新增规上企业84户,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50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0元,增长9.5%

数字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某种意义上讲还代表一种声音。横向比,包括GDP在内,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纵向比,全部指标快于同期、好于预期,达州无论是自身发展质量还是发展后劲,都有了长足进步。

综合来看,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定力不动摇,打出了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的系列“组合拳”,达州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由弱转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从更深层次分析,达州市农业乡村振兴、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达州是工业大市,但还不是工业强市,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好不好,除了看速度,还要看产业结构合不合理,更要看经济发展有没有活力。

今年3月,位于达州经开区的四川航天拓达玄武岩纤维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生产,流水作业的给排水管道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在计算机控制下,形似纱线的玄武岩纤维制品——无捻粗纱在芯模上往复缠绕。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在这个厂的不远处,一个占地2000亩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园正加快建设,计划在2018年春节前建成投产。

放眼巴渠大地,无论身处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或是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都能听到达州奋力前行的铿锵足音。一个个已经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正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撑起新一轮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

达州市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明确了产业发展“6+2”重点,“加减乘除”一起做,“传统新兴”一起抓,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2013年的21.4:53.1:25.5调整为2017年的20.3:41.8:37.9,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尤其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增加值增长20%。金融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3%、22.5%。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把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实施开放合作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快创新创业高地建设,成功组建了国内首个微玻纤研究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84.2亿元,年均增长9.2%。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达到61.6%。

改革创新不断深入

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达州市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动能转换的“强引擎”,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以及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等带来的难得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强力推动创新,着力拓展发展空间。

围绕促进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达州市先后出台了100个专项改革方案,着力深化农村专项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建管分离和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截至目前,全市34户市属国企破产改制全面结束,(紧转第二版)

■陈闯 李小港 本报记者 罗丹

新闻推荐

市政协四届第19次主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康莲英主持

康莲英主持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