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艺术科技花开并蒂 ——通川区第七小学特色教育再谱华章

达州日报 2018-01-06 09:07 大字

[摘要]——通川区第七小学特色教育再谱华章

学校艺术活动展演。科技周小制作小发明展示。新锦学校校貌。“蓓蕾”民乐团参加社会展演。研讨机器人程序方案。

2017年,通川区第七小学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学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7赛季世锦赛获得一等奖;参加第14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普及组)总决赛,获得了40个单项一等奖、10个团体一等奖;学校大型团体操惊艳亮相通川区职工运动会获得好评,国家、省、市多项荣誉接踵而至。

历经风雨52载,通川区第七小学砥砺奋进,借艺术之水浇灌,用国学之花浸润,靠科学之火点燃,凭师者智慧启迪,造就了无数卓有建树的学子,成就了无数学高身正的名师,办成了享誉巴蜀的优质教育名校。如今,该校成为辖三个校区、一个分校和五个引领学校的小学教育集团。

■先进理念 辐射新锦

2016年9月5日,通川区第七小学新锦校区落成并正式开学,是通川区大力实施教育三年振兴计划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通川区委、区政府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通川区第七小学的先进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学科特色及品牌优势辐射到西外新区,极大提升了达城西外新区城市功能,有力缓解了主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加快了推进主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通川区第七小学新锦学校功能场馆齐全,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建有250米环形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设置实验室、科普室、图书室、阅览室、书法室、劳技活动室、舞蹈教室、阶梯教室、会议室、校史陈列室、多媒体演播厅、美术教室、信息技术网络教室、音乐教室等众多功能室,同时创建了川东第一家巴人文化艺术博物馆。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让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这一育人理念指引下,着力构建特色七彩课程,成立了国学、书法、绘画、足球民乐、数棋、剪纸、机器人、播音主持等众多社团,开展了一个个特色鲜明,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首次参加全省机器人大赛,便获得17个省一等奖。一年来,学校办学效果明显,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艺术教育 巴山奇葩

通川区第七小学校自1985年以来,率先在川东北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了以艺促德、以艺启智、以艺育人的办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熏陶,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升华。形成了“332”(三大建设、三个平台、两大亮点)艺术教育模式。

强化三大建设

为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保障

强化硬件建设,营造浓郁艺术氛围。硬件设施一流。学校拥有设施一流的美术室、书画室、音乐表演室、合唱排练室、校园小舞台、舞美室(2个)等专用教室,还建有多媒体演播厅、红领巾电视台,满足了艺术教育教学及科研的需要。走进学校,以楼层功能室为特点的主题文化氛围,特色雅致的功能室,楼梯间别具匠心的窗花,艺术墙上设计精巧的名人书画、知识博览,校园里富有童趣的提示语,都让人感受到的是浓厚的教育气息和浓郁的艺术氛围。

强化队伍建设,拓展两种师资资源。学校非常重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通过引进新教师、鼓励进修、加强高校合作、强化校内培训、支持教师个性化等系列措施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教育教师;同时,学校积极引进校外艺术教育的专家、志愿者走进来,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光添彩。让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强化课程建设,用好课堂课外两个阵地。学校将艺术教育融入七彩课程。校本课程中,处处都能看到艺术教育的氛围。在“七心”培育中,强化艺术与品德的统一;在类课程中培养学生运动与艺术美的和谐,开设了艺术体操课程;在“七习”课程中,强调艺术贵在坚持;在科创类课程中,将美术书法融入科学幻想画、科学小制作和科学小论文中。同时,学校非常重视课堂内、课堂外两个阵地以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艺术修养提高。课堂内,老师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教学修养对孩子进行浸润、熏陶,让每一个学生都懂艺术、爱艺术;课堂外,学校以社团为依托,进行更专业的训练,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机会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搭建三个平台

充分展示师生艺术风采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通过艺术特色展示多种形式的活动:“艺术城堡”主题教育活动,“新年音乐会”班级歌咏大赛,少先队大队委、小主持人选拔;艺术周活动:从各艺术社团和年级组的展示汇报到全校性的汇演,层层推进;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赛事,通过举办校内比赛、国旗下班级艺术展示、参加校外展演、参加校外赛事等,多形式、多层次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快乐成长的舞台,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打造两大亮点

增强学校文化艺术内涵

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两大亮点,以增加学校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提升学校文化艺术内涵。以艺术形式呈现地方文化和历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学校积极通过地方文化进课堂、艺术作品呈现地方文化、校园环境营造地方文化氛围等新的艺术手段艺术形式,反映和呈现巴渠历史和文化。

建川东第一家巴人文化艺术博物馆。为深入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展现达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创建了川东第一家巴人文化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展陈了达州本土特色的农耕文化,展陈了木刻、版画等呈现的古巴人故事,展陈了古巴人图片。

春色满园,艺术教育成绩斐然。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川区七小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种奖励接踵而至。学生参加全国及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和人才大赛中获一等奖30余次、二等奖40余次,获奖类别含声乐、器乐、美术、舞蹈等项目。学校民乐团、合唱团多次应邀请参加达州市大型演出活动。

■科创兴校 探出新路

2017年,通川区第七小学科技教育再次取得丰硕成果,科幻画《智能盲道带我回家》、《会呼吸的房屋》、《孕育生命》分别获四川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智能盲道带我回家》、《孕育生命》分别获全国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生参加第15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获省一等奖;学生参加WER2017赛季中国赛区西南地区公开赛获全国一等奖。学生参加WER2017年世界教育机器人世锦赛,获一等奖;学生参加第14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普及组)总决赛。获得了40个单项一等奖,10个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学校科技教育连续十二年荣获通川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一等奖。

注重学科渗透,科创教育探出新路。连续十年来,通川区第七小学每年都要在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活动中获得大奖。近年来,该校在科技教育方面大胆探索,探索出了艺术、科技教育综合发展的学校多元化发展道路。为达州市进一步开展好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出了新路子,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积累了经验。学校先后获得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十佳”机器人学校等荣誉称号。继艺术教育后,科技教育成为该校又一张响亮的名片,为学校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学校成立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并指导学校各个中队成立了科技活动小组,切实开展好校内的“科技之星”竞赛活动,“金点子”科技创意活动,学生参加活动率达100%。立足课堂,学科渗透。结合劳动课让学生动手种植、制作;结合语文课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空间意识;结合自然课,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山区进行环境、农业资源等方面的考察或调查。学校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听科普报告、讲座,聘请校内外科技辅导人员指导学生搞小发明、制作,根据教学要求自制教具、仪器、模型等。经过团队成员的协同努力,开发了《智能(积木)机器人教材》、《虚拟机器人》和《少儿科学幻画》等校本教材。

深耕细作,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近五年,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720多人次,学生受全国省级表彰62人,获市区级表彰800余人次。其中科幻画荣获全国一等奖7项,省一等奖29项;机器人荣获全国一等奖5项,其中WER提高组机器人获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六足机器人获省一等奖76项;科学DV荣省一等奖3项;小制作小发明省一等奖1项;科技实践活动及论文,获得省一等奖2项;国际数棋,2011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国际数棋总决赛获全国一等奖13人次,2012年参加全国第四届国际数棋总决赛获团体一等奖、一人次获全国金奖(为四川省第一次获该项目金牌)。

通川区第七小学从被市民誉巴渠艺术教育奇葩,到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争奇斗艳,花开并蒂,成为该校两块金字招牌、特色名片。如今,市、区党委政府给学校提出的“打点示范,创四川省一流示范小学”殷切希望已经成为了七小人的新的办学愿景。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契机。七小人已整装待发,在今后的工作中,建构“大艺术”教育观,用3—5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式公园、公园式校园”、“校园式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式校园”,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校园化,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打造多点多极的舞台。

·赵强 杨进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新闻推荐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本报记者张聪摄影报道“大家再核对一下捐赠经费数额,要去参加河市分队成立仪式的志愿者们,下午2点准时从西外人民广场出发。”2017年12月27日,达州市爱心妈妈“小英子”在达州市爱心志愿者联盟微...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