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巡回审判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何老汉状告子女不给赡养费的案子要开庭了,赶紧去村委办公楼前现场看一看哟!”11月7日,通川区人民法院到梓桐镇英龙村公开审理何老汉诉被告万甲、万乙、万丙、何某某赡养纠纷一案,梓桐镇英龙村和临近几个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只为一睹法院巡回审判案件全过程。村委成员、贫困户及普通群众200余人全程观摩。这是该院推进“四对照四提升、做忠诚卫士”专题教育活动中用好用活巡回审判,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具体举措。
从相互埋怨到冰释前嫌,巡回审判架起父女连心桥
每人每月400的赡养费并不多,身为贫困户的何老汉也不需要过多的医疗支出,何至于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现场群众无不深感疑惑。
事情要从20多年前说起了。1991年底,初婚的何老汉与再婚的杨某某办理婚姻登记。杨某某带着12岁的万甲、11岁的万乙、6岁的万丙,开始与何老汉共同生活。1992年,何老汉与杨某某生育一女何某某。转眼20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和再婚家庭的矛盾让一家人嫌隙渐生,感情日益淡漠,夫妻两地分居。何老汉今年61岁了,疾病的折磨和微薄的收入让他的生活充满艰辛,想起当年对子女的关心和付出,老人悲痛难抑,一纸诉状将万甲、万乙、万丙、何某某告上了法庭。
“母亲再婚时,我才12岁,刚上小学六年级,一年后,13岁的我就再也没能进入学堂,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吃的苦受的罪只有我自己知道。继父只抚养了我一年,而我们成家后都在关心他,不时购置衣物等生活用品,还正在商议改善继父的住房条件”,继长女万甲情绪颇为激动。“继父对我们三个继子女的态度不好,大姐万甲13岁开始就外出务工,收入所得还要寄回家中供养弟弟妹妹读书和家庭开支”,想起儿时的艰难岁月,继次女万乙忍不住落下泪来。
继子万丙因事未能到庭,委托大姐万甲代为应诉。原告席上的父亲和被告席的三个女儿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借着庭审答辩,当着众相亲父老的面,将多年来深藏心中的怨念一一摊开。争的哪是赡养费,分明是父女情!经验丰富的合议庭成员们抓住了症结所在,要让子女体谅父亲辛苦劳作养活一家人的不易,也要让父亲看到子女“刀子嘴”背后的“豆腐心”,一边细致阐释法律相关规定,一边用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进行感化,双管齐下、对症下药,双方情绪逐渐平复。休庭时,乡镇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和现场群众齐齐上阵分头劝说,父女间多年的误会和隔阂慢慢消融,脸上渐渐浮现出丝丝笑意。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四名子女每月向父亲共同支付400元赡养费。
从一知半解到豁然开朗,巡回审判演绎生动普法课
开庭前,大爷大娘们将法院制作的5面宣传展板围得水泄不通。每次巡回审判前,法院都会针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制作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宣传展板、手册等,并安排干警进行解说。“干巴巴的法律条文我们看不懂,法院制作的这些画册,结合了图片和小故事,有趣又有用,我们都很喜欢”,一位大娘笑着说。
巡回审判为偏远山区的群众提供的极大便利,也将审判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是及时有效、公平公正地解决群众纠纷的重要载体,但只将巡回审判作为一种审判形式无疑是一种浪费。巡回审判的确定、材料准备、人员安排、前期宣传,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希望能将审判案件的过程,做成现场普法教学的课堂,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因此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格外注重对法律知识的传递,吸引、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对提高村民法律知识水平、维护公平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审判长程均永说道。
在本案的审判中,继长女万甲曾表示:“继父只抚养过我一年,我就还他一年!”继次女万乙说:“继父和母亲婚姻已名存实亡,我愿意给赡养费,前提是继父同意和母亲离婚。”合议庭成员反复解释,“抚养时间长短不影响抚养关系的构成,赡养义务的履行不得附加条件……”,双方当事人懂了,现场群众也明白了,这才是审判人员希望看到的。
从“厌讼息讼”到依法维权,巡回审判催生农村新风尚
今年以来,通川法院5个派出法庭共巡回审判200余次,涵盖赡养、抚养、离婚、交通事故、合同纠纷、故意伤害等各类案件。如今,村民们已渐渐走出“厌讼”“息讼”心理,勇于诉诸法院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官司多了,乡邻间的矛盾纠纷反而少了;找法官评理的多了,争得面红耳赤的少了;知法懂法的多了,无理取闹的少了。
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审理、就地执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争议纠纷,立案难”问题有效破解,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把公平正义带进千家万户。
当天审判结束后,现场群众无不拍手称赞。巡回审判在群众眼皮下进行,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和村组干部以及德高望重的乡绅全程监督,更有审判人员现场说法,最终裁判结果自然让群众心服口服。
梓桐镇两河村是通川区人民法院帮扶的贫村,近年来,通川法院依托巡回审判,致力打造“法韵两河”,捐赠图书1000余册,组建宣传小分队2支,举办法制讲座、法制课堂12次。“为提高村民法律素质,附近有巡回审判时,我们都会组织贫困户前往观看,以司法公信促政府公信。如今村民更加信任和支持各项工作,大家不争你长我短,一心一意谋发展,今年脱贫摘帽,我们信心满满”,第一书记李荣晟坚定地说。
□陈南英 本报记者 闫军
新闻推荐
坚持以学为本 永葆科学之心 ——本报小记者采访通川区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颁奖大会纪实
——本报小记者采访通川区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颁奖大会纪实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