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缫丝风云

达州日报 2020-12-11 09:58 大字

开江缫丝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秦末。那时,汉中的刘邦,为打败项羽的楚军,派樊哙驻兵峨城,筹集粮草。樊哙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他一面抓紧时间练兵,一面指导当地百姓栽桑养蚕。由此,开江这方沃土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养蚕织布历史。

开江最早的缫丝坊出现在广福。据县志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福彭、刘两家在狮子岩合办缫丝坊,手工缫制粗丝,然后销往万县,他们前后经营10多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新宁人旷霁渔在县城北门外集资创办南洋丝厂,雇工近100人,产品依然出口。民国二年(1913年),县上设立蚕桑局,养蚕及缫丝均有发展,到民国九年—十九年(1920—1930年),县缫丝业达到极盛,当时有大小丝厂72家,大厂职工近200人,全年产丝达1000箱,产品大多销往上海。

开江解放后,于1952年在杨柳农场建立缫丝实验厂,后迁入县城,改名为缫丝加工厂,不久撤销,重新成立开江县茧庄。1958年,在今三源处正式建立地方国营开江县丝厂,职工一度增加到232人,后在调整中停办,直到1970年重建。

重建后的开江丝厂,依旧采用土法坐缫(一种传统的缫丝方法,成丝后粗细不均,断头多),产量低。1972年,厂里购买回400绪立式缫丝机1台,同时派出25名工人到成都学习机器缫丝的工艺、检定、手摇等操作技术,缫丝水平明显提升,产量逐渐增加。到1978年,厂里再次购回400绪立式缫丝机1台,此时,年产丝开始突破20万吨。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江丝厂逐步走向辉煌。1980年,丝厂再次扩大生产规模,购回400绪立式缫丝机5台,当年产丝50万吨,与此同时,丝厂不断招进新员工,仅1982年,就有400名新员工参加技术培训。

这些员工来自全县各地,以女子为主,她们大多年轻貌美,特别是将白衣一穿,再戴上白帽,简直与护士无二,因此成为县城一道靓丽风景,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丝妹”。县城和乡下的许多未婚男子,都爱收拾打扮一番,找借口去丝厂里晃一晃,以期得到美女的青睐。在那个收入相对低的年代,她们数十元一月的稳定收入,的确有诱惑力,后来,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嫁给了机关事业单位的男子。

女工的纤细、柔弱,给人一种手无缚鸡之力之感。但事实上,她们缫起丝来,个个都不含糊,大家都是能手。她们只要往缫丝机前一站,两只手便上下不停地翻飞,就像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那些丝便随着手的翻飞和机器的转动,迅速地上下翻滚。

由于女工心灵手巧,加上勤奋努力,开江丝厂曾涌现出一大批缫丝能手。1980年入厂的女工谭黎明,自进厂以来,积极向前辈请教,刻苦训练自己的缫丝技艺,短短一年时间,便在达县地区的缫丝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地区缫丝操作能手称号,随后被推荐到省里参加比赛,获得省级缫丝操作能手称号。一年后的1982年,她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缫丝比赛,获得全国缫丝操作能手称号。1984年,她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当选为全国工会代表,是何等光荣!

缫丝女工的努力,迎来了丝厂的快速发展。到1985年,全厂职工达463人,年产丝55万吨以上。此时,尽管开江大力倡导桑树种植,全县各地桑树遍地开花,但本地的蚕茧,还是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年需蚕茧200吨,开江收购仅47吨)。为满足生产,丝厂不得不派出车辆,源源不断地从宣汉、梁平甚至更远的平昌等县调进大量蚕茧。那些日子,人们常会看到一辆辆卡车拉着白花花的蚕茧,轰响着开进丝厂。

时移世易,随着市场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身处内地的开江丝厂逐渐失去先前的优势,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生产技艺,加上其他原因,丝厂就像一个失去重心的巨人,轰然倒塌。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沦为废墟的丝厂,变成了县城居民杀鸡斩鸭摆地摊的处所。

1993年,三源房地产正式接管丝厂,开启了房地产市场开发,短短几年时间,数栋高楼拔地而起,过去破败的丝厂,已被崭新的高楼取代。

而今,你从三源走过,看到的只有一幢幢高楼、一间间门面,连同喧嚣的人群、车流,哪里还看得出当年丝厂的半点影子?

开江丝厂只能留存于记忆中,留存于文字间。

□林佐成

新闻推荐

达州市纪委通报 4起诬告陷害典型问题

为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维护良好信访举报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昨日,达州市纪委通报4起诬告陷害典型问题。1、达川区...

开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开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