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达州建设巴文化高地的建议
一、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巴文化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巴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一般是与蜀连在一起并称“巴蜀文化”。今天我们将“巴文化”单独列为中华文明中一种“文化”来考察,必须要了解巴文化有哪些地方有别于华夏和百越及其他文化。因此,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巴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巴地。“巴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巴地,是指周王朝所封姬姓巴国之地,初位于汉水上游陕东南地区与大巴山之间,是历史上著名的“江汉诸姬”之一,后辗转南迁到长江上游中游之间的川东鄂西地区。广义上的巴地,则随时代的变化而和广狭不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巴地,是指被称为“巴”的一大片地域,即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达陕南,包含嘉陵江和汉水上游西部地区,南及黔涪之地,包含黔中和湘西地区在内的一大片连续性地域。
(二)巴国。“巴国”的概念出现较早,中国最早的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记载,殷商甲骨文中也有“巴方”称谓。但历史上的巴国是指以姬姓巴王族为主体,并包括版图内的其他族群,先后在以陕东南和川东、鄂西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所建立的国家。不同时期,由于巴国疆域范围的不同,巴国的范围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多数情况下,当巴国疆域缩小后,其故地仍可称巴。如汉中属秦后,其地仍有“巴”称。
(三)巴人。“巴人”是泛指生活在巴国和巴地范围内的所有人,以及从巴迁徙至其他地方的人,而可以不论其本来族别如何。特别是秦汉以后,“巴人”已是大巴山这个地域人们共同体而非民族共同体概念。
(四)巴文化。巴文化有三个不尽相同的概念。战国以前的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是有区别的,巴国文化是指宗姬一系的巴国王族的文化,巴地文化则是指巴地各族的文化;春秋末至战国初,巴国南移到长江干流,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因此,巴文化含有“巴国文化”“巴地文化”以及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是指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复合共生的地域文化概念,可以用“巴”来涵盖并指称国、地、人、文化的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化概念,从而形成巴文化区。我们要研究的是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二、巴文化对达州的现实意义
达州地域是巴文化的中心地带,达州人对巴文化应该具有话语权。现在达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说明达州在文化认识上已达到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所谓“文化自觉”和“自信”,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在文化转型中有自主能力,在新时期文化选择中有着充分的自主地位,从而使生活在巴文化环境中的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自觉进而自强。
研究巴文化的意义在于:弘扬巴文化精神,为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贡献价值模式。纵观巴史,巴文化所显现出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体现出来的“忠勇信义”,于国家讲忠诚,于征战讲勇武,于社会讲信用,于朋友讲情义。其精神内核使达州这块土地诞生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这种精神基因,化为人格标杆,成为达州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心性冶炼和价值追求。
以艺术创新精神探究和体现深厚的巴文化历史传统,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讲好巴文化故事,展示巴文化魅力,营造旅游休闲、演艺观赏、试听娱乐、阅读学习、虚拟成像、竞技游艺、美食消费等生产与服务环境,形成具有巴文化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拓展巴文化产业,推动巴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生态康养产业的发展,为增强综合实力发挥竞争优势,从文化的自觉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三、达州地域巴文化特色
大巴山南坡的巴山渠水是巴文化起源、形成和传播发展的中心地带,巴文化的很多文化事象从古到今在这里显现并得到传承。就达州而言,巴文化体现为如下十个方面。
(一)中国龙文化之源——龙蛇巴人
夏商时期活动在巴山南北的巴人称为“龙蛇巴人”。龙蛇巴人包括巴人、崇人、濮人等远古族群。龙蛇巴人是夏部落联盟成员,夏禹以“交龙”为图腾。上古龙、蛇不分,巴人旗帜为“蛇”,故称为“龙蛇巴人。”达州古有“蛇龙县”,蛇龙县即今开江县。中国“龙文化”内藏于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和老子的德道文化之内。伏羲为巴人之祖,活动在巴山渠水的龙蛇巴人正是伏羲之后,是龙文化的直接传人。
(二)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巴山大峡谷
巴山大峡谷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并非虚构。巴山大峡谷所在的观面山就是中国最早的三大奇书之一《山海经》所记载的“鬲山”。《山海经》记载的是夏商时期的传说,书中传递了“巴人、巴国”最早的信息,是“女娲补天”“巴蛇吞象”等中国神话的源头。根据“鬲山”即达州东部观面山这个地标,可以证明巴山大峡谷及周边地区就是《山海经》描述的远古巴地各部族、各族群所创造的“巴文化圣地”。
(三)春秋巴国——罗家坝巴文化遗址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了以罗家坝遗址为中心,以前、中、后三河,大宁河、任河、南河、渠江等水系为网络,北出汉江、南下三峡、东向夔巫、西去嘉陵的春秋巴子国巴人活动的范围。公元前1058年,即周成王六年首封“巴子国”,正式开始了“巴国文化”的历程。公元前476年巴人南下三峡建国,至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的160年间称为“峡江巴国”,加上“廪君后巴国”共800多年,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的融合,才成为完整意义的“巴文化”,而罗家坝遗址应是“春秋巴国”文化的实物证据。
(四)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源头——賨人賨赋
远古夏族崇人是巴山渠水间最古老的族群,根基牢固,族众强盛,巴国时期为巴之属族。秦汉统治者为优待崇人和归顺的巴人,采取了优抚的政策,所征税赋称为“賨赋”。秦昭襄王与巴渠賨人所订立的互不侵犯盟约,承认巴人相对独立,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之先河。賨人賨赋不仅载于史籍,还由渠县城坝遗址出土文物所佐证。
(五)从巴人到土家族演变的典型——宣汉土家族
土家族是聚居在川鄂湘黔渝毗邻地区古代巴人后裔融合其他族群,在宋元后土司制度的实施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达州市宣汉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也是四川历史上唯一有土家族土司(明史·地理志·达州·南昌滩土副巡检司)的地方,从巴人到土家族的演变脉络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清晰,研究土家的历史也就是研究巴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
(六)最早推动商业发展的商品——巴盐
盐是人类从猿变化到人的催化剂,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盐,没有盐猿类根本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人类。达州地域从远古到清代都是产盐区,所产之盐称为“巴盐”,至今食盐仍称“盐巴”。达州各县及邻近地区产盐的历史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古代巴盐向北流通征税的官署称为“通明院”,地点就在今万源市旧院。
(七)沟通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巴山古道
巴山古道是古代巴人用伟大的心智和生命、鲜血开凿铺就的,巴山古道有别于蜀道,开通比蜀道早,在巴山南北自成交通网络。巴山古道以达州为中心,沟通南北,越秦岭大巴山,北向中原,涉长江大河而南奔武陵,是沟通南北文化的大走廊,达州因此而称为“四达之州”。
(八)无声的史诗——巴人民居
巴人民居有着“诗意栖居,浪漫回归”的巴文化特色。古代巴人由穴居岩洞,架木为巢,到唐宋以后综南北建筑之长形成具有巴文化特色的井院式吊脚楼和与自然和谐的民居聚落。其图腾与禁忌、神话与传说大量地使用在建筑装饰中,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九)下里巴人的乡音——巴人民歌
“下里巴人”是人们熟知的词语。“下里”是楚人之歌,“巴人”才是巴人之民歌,是传到楚国的巴人乡音。历史上,巴人以“勇武善战、能歌善舞”而著名于史,千古雄风巴渝舞,欲喜还悲哭嫁歌,薅草锣鼓震天地等,是巴人的民俗风情。唐代通州司马元稹和夔州刺史刘禹锡推崇的竹枝词和李白唱和的五句子情歌,都是流传至今的巴人民歌。
(十)巫文化的活化石——巫医、巫舞
巫的活动是人类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巫文化渗透并影响了阴阳学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甚至禅学、中医。“巫文化”是原始社会人类意识的一种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巴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巫文化中,大禹治水所创造的“禹步”发展到后来的“巫舞”。而具有神秘色彩的巫医草药和巴巫图语至今仍在大巴山深处流行。
四、达州已形成巴文化高地建设基本架构
(一)周边地域文化凸现达州巴文化高地的特殊地位
由于孔子主张“尊王攘夷”,删上古史书,将中华历史断自唐虞,把巴文化等排除在正统以外。司马迁著《史记》,没有“巴”的专门记载,以致后世史书多不言“巴”。秦汉郡县制后的行政区划和地缘分割,使巴蜀、巴楚、巴渝、巴黔、秦巴等等形成多种与“巴”相关的地域文化。秦汉四川政治重心西移成都平原,东汉延光四年(125年)朝廷明令废巴郡与长安直通的子午道而开通褒斜道。在中央王朝的视野中,已是“巴蜀一体”“巴附于蜀”,由此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对“四川”概念的思维定势。重庆市直辖后,“巴文化”在重庆及长江三峡地区成为热点,从而形成“巴渝文化”,巴渝文化的源头在白虎巴人。白虎巴人为主体的“峡江巴国”和廪君蛮“后巴国”,形成武陵山区及峡江地区土家文化。
达州地域从夏商到秦汉历魏晋隋唐都是“龙蛇巴人”,又称“板楯蛮巴人”活动的区域,是巴文化的中心地带。重庆直辖后,原巴国巴郡在四川的地域古为“巴西”,达州巴文化的主体地位自然在整个巴文化区中凸现出来。因此,达州巴文化代表当今四川的巴文化,达州巴文化在地域文化上已经在全国高地的构架之中。
(二)出土文物支撑达州全国巴文化高地在考古学上的基础
达州市文博单位各类馆藏文物已达30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35件。川东北巴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为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罗家坝遗址是川东北乃至全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巴文化遗存,被专家誉为“20世纪末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巴文化遗址”,是探索巴文明的上选地段。城坝遗址分布面积约1200万㎡,公布550万㎡。城坝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王侯贵族身份使用的高规格礼器。专家一致认为该遗址是四川境内乃至全国少见的汉或更早时期的城池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成为巴文化的两颗璀璨明珠。
(三)历史典籍载明达州巴文化高地在历史长河中的源流
中华古代历史地理典籍中记载有大量巴史信息。上古三大奇书《山海经》有巴人、巴国、巴蛇的描述。蛇山(光雾山)与鬲山(观面山)之间正是今日之达州。纵观《二十五史》《春秋左传》《华阳国志》,不乏巴人、賨人、濮人、僚人、俞人、庸人、虎人、彭人、苴人、鱼人、鬼国人、土家人;廪君蛮、板楯蛮、武陵蛮、朐忍夷、夔州蛮;远古巴国、春秋巴国、峡江巴国、賨人之国;达州白巾军、南昌滩土司等记载。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从夏商到晚清,从巴人、賨人到土家族,历史源流脉络清楚,达州正是巴人从古至今的活动中心。
(四)巴风賨韵展现达州巴文化高地民风民俗的风采
民风民俗是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现。夔人创乐、巴人歌舞载于《尚书》周武王伐纣,《史记》《汉书》记述《巴俞舞》;巴人《竹枝》流行盛唐;賨人歌曲传唱宫廷。一本《华阳国志》述尽巴人巴地仕女人物、风土人情。当代达州,更是继承发扬巴文化之精华,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节目。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达县地区、达州市及各县(市、区)先后整理出版了《达县地区民间传统故事集成》《达县地区民间歌曲集成》等一系列传承巴风賨韵、民风民俗的专著,《巴山舞》(摆手舞)、《竹枝歌舞》民间流传不衰,建有全国唯一以“竹枝词”命名的文化广场。全市还挖掘整理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大类24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9项,市级50项,县级117项。
(五)学术研究成果提升达州巴文化高地的学术高度
市巴文化研究院、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和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以及各县(市、区)文博单位,聚集了一批巴文化研究专门人才,吸收了省内外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的巴文化研究者参与研究巴文化。先后举办了“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巴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交流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出版了《巴人文化初探》《巴文化史话》《賨人与賨人文化》《巴文化纵横》等一批巴文化研究专著。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巴文化研究》集刊已正式出版四期。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巴文化研究资料选编》上、中、下辑已经完稿。这些全国性的研讨会、论文集和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达州市在巴文化研究领域遥遥领先。
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巴文化聚焦达州
(一)推进学术研究。集中精力抓好巴文化学术研究资源整合,对巴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建设达州城市文化标志,梳理巴文化符号,引导各方达成对巴文化的共识。
(二)编写普及读本。围绕巴文化的历史特点、民风民俗的流变,如巴渠賨人、巴人盐场、巴山古道、石桥火龙等文史资料编写普及读本,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巴文化知识了解的需要。
(三)开展巴文化大讲堂。由市级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邀请巴文化研究专家开设巴文化讲座,市电视台和新媒体同期播出,组织全市干部群众收看。
(四)举办学术研讨会。为促进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建设全国巴文化学术高地,建议由市上每年定期举办巴文化学术研讨会,汇集众多巴文化专家学者,引发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提升巴文化研究深度,形成巴文化学术研究品牌。
(五)举办巴文化陈列展。推出以巴文化为题材的各种专题陈列展,特别是以竹枝词、唐宋诗人咏达州、咏巴人的中国书法和美术绘画等内容的系列展览;举办以达州两大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为展陈内容的图片展。
(六)创作巴文化艺术精品。通过文学、影视、音乐、绘画、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把优秀的巴文化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艺术呈现出来,创作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
(七)组织巴文化歌舞大赛。由各县(市、区)选送本地独特的巴山民歌和舞蹈参赛,通过通俗易懂、朴实的表演实现传统民俗的传承、转化与运用。
(八)开发“巴人炊爨”饮食菜品。在原有《巴人菜谱》基础上,结合达州各县(市、区)的地方名特饮食菜品,组织开发出“巴人饮爨”系列。
(九)加强巴文化对外宣传。新闻媒体持续开展巴文化系列报道,扩大达州作为巴文化核心区域和巴文化代表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全面展示达州风采,提升达州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文化力量。
□刘兴国 刘艺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达川区男子蒋某禄为还赌债,流窜至开江普安农贸市场扒窃一名妇女1万元现金。然而还完赌债剩下的钱还没焐热,他就...
开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开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