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茵秧田薅秧歌

达州晚报 2020-05-11 10:30 大字

□武礼建

一曲清脆嘹亮的薅秧歌在长空大地唱响,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她就是开江县千里境界的宝塔坝。

宋人的诗句里说“东风尽染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大概就是这里的写照吧!平湖潋滟,禾苗春色,又有大田里飞出的优美动听的薅秧歌此起彼伏,于是我们尽可以让自己陶醉在诗画田原、秧歌海洋之中,享受其乐也融融的美感。开江劳动人民创造的薅秧歌,使开江灿烂的历史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大巴山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

流传于开江全境的薅秧歌,属于开江劳动山歌(俗称山野之歌)的一种,是开江劳动人民在从事特定的劳动——薅秧时,面对大自然,即兴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又叫大田薅秧歌。自古开江种植水稻,劳动人民在为水稻松根除草的时候,为了娱乐身心,消除疲劳,振作精神,自编自唱,创造了“薅秧歌”,世代传唱,流传至今。因为是在大田、山野集体歌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年复一年的实践,年复一年的磨炼,越唱越好听,越磨越精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开江气派、开江特色的薅秧歌。

据考证,开江薅秧歌起源于西汉,当时刘邦的大将樊哙带兵驻扎在峨城山,随军士兵就向当地农民学唱山歌,其中不乏早期的薅秧歌。隋唐时期流行的《竹枝歌》,就是源于四川东部(现重庆)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竹枝词》,使川东北民歌广为传唱。开江毗邻重庆,引进竹枝词,融入本地民歌,代代相传,至清朝时期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开江薅秧歌。

薅秧歌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在劳动和休息时你唱我和,相互学习交流,大多没有固定的师承关系,属民间自然传承。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单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民歌采风取得的成果,就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极大的贡献。80年代开江文化馆收集整理的《开江民歌》中共300余首,单是劳动歌谣(抬工号子和薅秧歌等)就有180多首。《开江县文化志》也有记载:“开江民歌,源远流长,曲调丰富多彩,历代相传。县内民歌可分为优美抒情的山歌,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和流行畅达的小调等。”1986年前宝塔坝乡农民歌手周大才根据薅秧歌曲调填词创作的《薅秧情歌》,出席省、地文艺汇演,因为声腔高亢豁亮,音色雄浑圆润,锦江宾馆为之大震,举座皆惊。

开江薅秧歌极富地方色彩,歌词内容主题正确健康,积极向上,表现出开江人民的精神面貌。薅秧歌的内容主要反映开江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歌颂劳动,热爱生活,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歌颂纯真爱情,是薅秧歌思想内容的主流。特别是解放后,突出反映劳动人民翻身后的欢乐情趣和建设新农村新生活的理想追求。歌词中的衬字、衬词、衬句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虚字叹词搭配精当,听起来优美动听,有情有趣。用词造语多用比兴,使得歌词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开江薅秧歌的声腔高亢豪放,调式灵活多变,旋律婉转悠扬,节奏相当自由,能够把劳动人民的粗犷旷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江薅秧歌大致分为两类:高腔和平腔两种。高腔类腔幅宽大,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因此难度比较大,嗓音条件不好的无法唱出高音和高音区的长音,所以歌手们又称高腔为“一声昂”或“震颈红”:平腔类腔幅紧凑,节奏规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开江薅秧歌的表现形态可独唱、领唱、齐唱、对唱,一领众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总之,开江薅秧歌以其原生态、劳动化、群众性、在巴山民间音乐中独具一格,独树一帜。

把民间音乐中的精华创作成舞台艺术精品,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县文化部门创编的舞蹈《薅秧扭扭》,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舞蹈像一幅田园风情画,通过一群秧田男女青年热火朝天地薅秧劳动和一对小青年纯真的爱情流露,表现农村恬静淳美的生活风情。听听他们的秧歌对唱,男青年唱:“大田薅秧厢对厢,妹妹身上枝栀儿香。行也香来坐也香,几时香在我身上。”女青年和:“我的哥哥要努力,犁田耙田要在行。明年枝栀花儿开,娶你上门做新郎。”多么纯真,多么幽默,多么风趣,多么欢畅!

在大田,开江薅秧歌是一曲田园牧歌;在舞台,开江薅秧歌是一幅山水画卷;在农民的心中,开江薅秧歌引万道清泉,浇千顷禾苗,让稻花飘香,夺五谷丰年;在民间文艺的典籍上,开江薅秧歌世代承传,永远放射绚烂的光芒!

新闻推荐

“五一”期间 达州路况及出行提示

莲花湖(达州日报社行航拍队)为保障“五一”节期间旅游风景区、城镇周边等道路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杜绝较大...

开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开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