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有座古老的龙头桥

达州晚报 2020-04-20 09:10 大字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达川区安仁乡龙头桥,虽然没有河北赵州桥那样的历史悠久,声名远播,也没有像长江大桥那样身姿挺拔,矫健雄伟,但它古朴厚重,历经沧桑。龙头桥见证领了安仁的发展变化,它是安仁标志性建筑和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新老街道处的龙头桥

安仁地处丘陵,山峦起伏,溪流纵横。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瘟疫,本地原住居民惨遭屠戮,十室九空。在清朝移民政策的鼓励下,湖南湘乡、安化、新化、邵阳一带楚民相继入川,移民安仁,留下了“谭半边,郑四川,姓张姓李一竹签”的歌谣。这首歌谣告知,当时移民安仁的居民中,姓谭占安仁乡一半,郑姓占四分之一,张姓李姓只占一只竹签那样大的地方。这些移民来到这里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拓荒种地,安家落业。移民先祖及后代,创造了安仁的辉煌,其中值得一书的是桥,建有六洞桥、矮子桥、双石桥等,这些桥不仅很富特色,而且方便了两岸往来。然而,最引以为傲的当数龙头桥。

龙头桥为廊桥,修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1),屹立在蜿蜒流转的安仁杠子河上,距今已有300来年的历史,桥长9米、宽8米、高4米,亭子长10米、宽8米、高6米。虽经1933年、1952年和2002年三次翻新修建,但仍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格:木架结构,檐牙高喙,桥身横跨,缺月欲圆。中心柱上,双龙抢宝,栩栩如生;木架之上,四川省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安仁板凳龙、谭氏子孙龙摆列有序;桥头深达丈许的老井,如龙之眼,井水清澈而甘甜;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远观龙头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桥上石碑,精雕细刻,龙腾海卷。龙头桥,处处彰显着龙的文化。

龙头桥,初为场镇之始,东边为街道,为集市。随着街道向西发展,龙头桥成为新老街道的分界处。老街古朴厚重,新街朝气勃勃,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龙头桥街。

安仁乡曾经名叫龙头桥

安仁,以安仁(长沙)话、安仁板凳龙、安仁柚闻名于世,号称三绝之乡。他乡之人听到咿呀(妈妈)、哟哟(爸爸)、嗯嬷(奶奶)、窝公(爷爷)这样的称呼,哩列古(太阳)、学列(石头)如此叫法,难免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安仁话被称为研究湖广填四川这一著名移民运动的活化石。现居安仁,使用安仁话的谭、郑两大姓氏全部来自湖南涟源市。安仁板凳龙,不仅在逢年过节时,舞进了院坝、村落,而且于2006年舞进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仁因板凳龙,在2018年8月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果大瓤厚、汁多味甜的安仁柚,久负盛名,畅销省内外。说安仁话,看安仁板凳龙,吃安仁柚,成为人们快意之事。

安仁,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设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置安仁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恢复乡名,面积28.2平方公里,1.3万人口。不大的安仁,在多次的撤乡并镇中,名称虽有变化,但都能独善其身。作为乡镇的称呼,在当地人的话语里,几乎都是龙头桥。龙头桥作为安仁最响亮的名字。

安仁,又名龙头桥,已知最早见诸史志的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达县志》,书中记载:(明月乡)安仁场,一名龙头桥。方位:治东南,距城一百一十里。东至开江县四十里,交界双石桥七里;南至葫芦潭场十五里,交界侯营坡八里;西至新胜场十里,交界擂鼓台五里;北至檀木场二十五里,交界尖峰寨六里;东南至开江天子殿场五十里,交界塔坪十五里;西南至麻柳场三十里,交界堰垭口十五里;东北至开江长田坝四十里,交界野猪冲六里。纵十四里,横十二里。团甲八团,铺面八十余间,学校五间。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场期二、五、八日。1994版的《达县志》称:安仁乡人民政府驻地安仁场,旧名龙头桥,位于县治东53公里,取境内安云寨和张仁庙之“安”、“仁”二字合并得名。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仁板凳龙第九代传承人、任过多年安仁乡文化站站长的谭显均认为,安仁乡无张仁庙,张仁庙应系张飞庙之误。在龙头桥之西的山上,曾经有寨名叫安云寨,山腰有拾级而上的关羽庙,原乡卫生院处当年是张飞庙。传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曾在关羽庙讲仁结义,取安云寨的“安”与关羽庙刘关张讲仁结义的“仁”而得名安仁。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羽庙作为安仁乡政府的办公场地。那块空旷之地,建起东西向的礼堂,成为村组干部大会、文艺演出的场地。

龙头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龙头桥这座古代建筑,不仅遮阳避雨,供人通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杠子河边有座龙王庙,庙里的龙王爷主管着东边的兴龙、南边的贵龙、西边的二龙、北边的回龙。每年,东西南北四条龙都要到龙王庙来开会,商议龙子成精归海事宜。

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晚上,观音菩萨给当地一老大娘投梦,告诉一条龙的儿子已经成精,即将归向大海。观音菩萨希望这里的人积德积福,捐钱捐物在龙王庙前修建一座宽大的风雨廊桥,并在桥上雕刻蟠龙。路过这里的龙见了,就会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为非作歹、危害百姓。第二天,老大娘把昨夜的梦全盘摆给了大家。可是,听到的人都当作耳边风,没有付诸行动。

时隔不久,这里天气骤变,大雨倾盆,不到半个时辰,平地起水,山洪暴发,位于回龙庙和龙王庙之间的榨油坊进水,淹没了榨油机。其实,这个榨油机就是成精了的龙子,现在它要归大海了。在回归大海的龙里,有正龙和烈龙之分,正龙不会乱来,可怕的是烈龙,只要它一摆身子,所到之处就会出现决堤、垮岩,甚至山崩地裂。人们见到水淹榨油机,知道成精的龙要走了,急忙焚香烧纸,磕头作揖,送蛟龙,祈平安。然而,这条龙并不理会,始终围绕着榨油机转,不愿离去。精明的老大爷见状,立即冲进洪水里,砍断榨油机上的撞杆,摔去两个箩筐,这条龙才动身走了。原来,这根撞杆是龙的尾巴,箩筐是龙的眼睛。这条烈龙一路走一路祸害百姓,当它走到龙王庙前,将龙身一摆,冲走了龙王庙前的房子和小孩。

人们吸取这一惨痛教训,按照观音菩萨所投的梦,在秀才谭影堂的带领下,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尽快建成廊桥,并定于正月初四封顶,象征一年四季平安。竣工这天,四面八方的人跑来看热闹,祈求保佑。由于修建了桥,从此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灾害,人们再也不山隅而行,涉水过河。于是,人们便把这座桥叫作龙头桥,这里的场镇也随之有了龙头桥的名字。

龙头桥留下的记忆

安仁人好龙、舞龙,板凳龙、谭氏子孙龙均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仁把农历正月初四作为敬龙神的活动日,也作为玩耍龙灯的出灯之日。这天,人们来到龙头桥上,杀鸡宰羊,摆上贡品,焚烧香蜡,祭祀龙神,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这样活动开展后,安仁板凳龙才在当天正式出灯,接着在正月初六谭氏子孙龙出灯,一直舞到正月十五晚上为止,收灯以后,所有的龙道具都存放在桥楼上。

龙头桥,安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留下了深刻而又难以忘怀的记忆,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小时候,追逐舞龙的人穿过龙头桥,奔跑在街道里,欣赏不断翻滚的板凳龙和那四处绽放的铁水;读书时,走到龙头桥渴了,便将一根长长的、削了口的竹竿伸进井中,打水解渴,也曾在桥下河中捉过小鱼、掰过螃蟹;长大时,在龙头桥上,以每个一角四分钱的价格卖过安仁柚;当供销社(食品站)临时工时,将井水烧开,烫过当场天所杀的唯一的一头猪。龙头桥上,躲过风躲过雨,看过从乡政府里走出的工作人员和开会的大队、生产队干部,以及乡兽防站曹骟匠的魁梧身影,农村信用社冷落的门庭。

俱往矣,还看今朝。龙头桥两侧街面已被填平,这里成为当地的交易市场,逢场天,人们在这里销售、购买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农资产品等,人来熙往,好不闹热。龙头桥旁边那处历经岁月洗礼的板壁瓦房,依旧存在,但刻满了深深的皱纹,它与屋基下风化的石头一道,述说着龙头桥的伟岸、壮观与久远。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达县志》《达县桥梁集萃》等,得到谭显均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点对点监督 督战“脱贫攻坚”

“覃大妈,你的低保金领到了吗?”“领到了,领到了,真的要感谢你们哟!”“那你可以放心了,贫困户的兜底保障政策会继续享受的,你就...

开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开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