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自此去 涕泪何潸然 痛悼开江作家黄良鉴
黄良鉴先生生前著作
□何世进
11月14日下午,忽然庆炳兄来电话通报噩耗,开江县著名老作家、开中新星文学社创始人之一的黄良鉴老师患癌症去世。我震惊、悲怆,失声痛哭开江及至整个巴山文学界失去了一位好作家、评论家。
最近,乐山市权威文学刊物《沫水》第39期才刊登了黄良鉴兄为我撰写的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评论《文心雕龙·俯首甘为孺子牛——简评何世进<两地集>》,文章末尾深情祝愿:“开江、乐山两地作家及其作品,因有何世进的文学评论这根绵长而又坚韧的纽带连结在一起了!‘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毗邻’。九州文人是一家,应当相亲相敬,互相观摹学习,取长补短,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共创辉煌,以迎接百花盛开的春天!最后,祝愿何世进贤弟继《两在集》出版以后,晚晴似火,激情喷涌,宝刀不老,笔健墨丰,多为巴蜀文坛鼓与呼,再为中国文坛增光添彩!”良鉴兄这些褒奖的话语,恍如一个元气淋漓的中年汉子在手把手、心贴心地祝福与慰勉。哪会想到一撒手便驾鹤西去呢?!我正准备将此文投向一家省级刊物发表,借以表达对数十年如一日与我们并肩携手、共同开创家乡文学事业美好明天而殚精竭虑的老作家黄良鉴老师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激励,因为他头脑清醒、文思敏捷、文笔臻于圆熟,一定能写出更多文情并茂具有情感深度与哲理高度的好文章!也因为家乡开江及至大巴山众多的中青年作家离不开他的指教,需要手艺娴熟的老园丁继续浇灌,培育五彩缤纷的百花园!
1978年,我从任市中学调开江中学任语文课,我与良鉴从此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我俩不仅教授高中同一年级的语文,且皆酷爱文学。他告诉我,他在部队工作时便从事业余创作。1983年,我因文学与语文教学难以两全,毅然离开教学岗位去文教局从事专业创作,但我俩相互联系从未中断。1985年,他与李明武老师发起创办开中新星文学社,他业余创作与文学辅导一直保持激情澎湃的高涨态势。
1999年6月19日成立开江作家协会,他也是发起人之一。我俩的兄弟情谊更加紧密地拴结在一根线上。不久他便选任县作协副主席,他不仅连续出版了几部散文集《青春无悔》《春暖花开的时候》等,他还一直跟踪我的小说和纪实文学创作,写了一篇又一篇颇有分量,深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当我2005年10月因患胆结石作手术引发严重脑梗塞,身心陷入极度痛苦时,他则满含热泪、笔酣墨饱地撰写了一万字纪实文学《开江文学的领头雁何世进》。据此,我于2006年评为“十大巴蜀之子”。这是我大病中得到的最高荣誉,也是拯救我于痛苦熬煎的一剂灵丹妙药。正是有像黄良鉴这类文友的关怀、慰勉与激励,我又带着脑梗塞后遗症与他们一道辛勤笔耕,我每出版一部作品他都要给我撰写评论,直至最近在乐山权威刊物与达州报刊发表的这篇精辟而又深情的评论。
良鉴兄的文学成就绝不止于评论,他为亡妻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寄给天堂的信》获全国著名期刊武汉《今古传奇》等级奖,并由杂志社邀请他去延安参观。他回归开江满面春风,我试图为他介绍一个伴侣,虽有信息交往,终难玉成,也多少给他一些关爱。但他生命力十分坚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遇车祸造成腿部骨折后,他还常常步行几里参加文友集会,并多次爬楼上梯来我住舍倾心长谈,勉励我既要奋笔写作,更要保重身体健康。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今年4月份,他几次来我家,我因当时右手患疾,委托他帮忙为开州著名戏剧家王楚华获取世界华人戏剧创作奖的一部厚重剧作写评论。他克服了视力恶化的病痛,撰写出一篇厚重评论发表在《开州文苑》。
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还兴致勃勃地参加开中向校长主持的开中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我满以为至少可以在明秋的开中盛会相聚,甚至在不久将至的春节把盏言欢,哪知他这么快便驾鹤西去?!
不久前他在电话中讲:最近发觉遭受过骨折的腿中锲进的不锈钢支架磨损严重,医生嘱咐不宜再单独行走。现在由长子王璞推着轮椅出游。我满以为他至少可以活过90岁,我即将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家乡的银杏林》还等着他写评论呢!
良鉴兄你不能走,家乡众多的中青年作家还眼巴巴地盼着您言传身教,开中新星文学社一批批文学幼苗正等着您精心浇灌!
良鉴兄,您可听得见我含泪的呼唤?!
新闻推荐
“惠农e贷”培育扶贫支柱产业 农行开江支行支持长田乡盘石村发展花椒产业侧记
农行开江支行客户经理杨旭、长田乡农技站站长指导黄秀赞管理花椒树“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万元。”10月28日上...
开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开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