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模式下的立体嬗变 探秘乡村振兴的竹溪样本

达州日报 2019-05-13 09:25 大字

竹溪村“稻田+”基地

4月的巴渠大地,绿意盎然,步步美景。

在这个春天里,曾经偏远、贫穷的开江县靖安乡竹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蓝莓基地里,几十名村民挥汗如雨栽植幼苗;山坡上,银杏、桃树生机勃勃;每处院落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竹溪村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找准路子,把黄土地变成金银窝,全村的面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收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四川省级四好村”等一项项耀眼的荣誉。

牵住“牛鼻子”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竹溪村充当先行者,敢闯敢试,蹚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行走在绿树掩映的水泥路上,眼前成片稻田被隔成多个小单元,令人耳目一新。察觉出记者的好奇,靖安乡副乡长郑长会解释说,这是用来养小龙虾和青蛙的。

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哪儿?综合本村的地形、气候、基础设施等条件,经过多方科学论证比较,竹溪村引入了“稻田+”特色生态产业模式。该产业模式以稻田水稻种植为基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有机水稻与虾、蟹、泥鳅、鱼、青蛙等进行套养、套种,形成“稻田+”产业单元独立生态循环系统,将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这种模式可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和产品品质。

为保障“稻田+”产业的发展资金,当地采取政企合作发展方式,组建“稻田+”项目农业开发公司,按照“政府基础投入引导+运营商提供要素支撑+创业主体发展效益单元”运营机制,将政府整合涉农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折价量化给村集体经济代持占股49%,运营商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占股51%,再按照50至200亩不等的规模,划分为若干效益单元,以“二次发包”的方式,招引创客主体入园进行孵化,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一亩水塘可产出400斤小龙虾,按每斤15元批发价计算,每亩收入6000元。除去一切开支,预计每亩可赚2000多元。”“90后”大学毕业生欧雪松是重庆人,2018年9月,他和5名同龄人了解到竹溪村的“稻田+”模式,决定前来创业。他们在竹溪村承包120亩整理后的水田,用于养殖青蛙、小龙虾。目前,欧雪松和他的伙伴们的养殖场已经基本成型,正在完善相关设备,预计今年7月可启动养殖。展望未来的收获,欧雪松充满自信。

外地创客陆续奔向竹溪村,本村的周元红也不甘示弱。他原是部队的一名军官,在绵阳服役,家安在了绵阳。离开部队后,周元红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竹溪村流转500亩山地规模栽种银杏树。通过卖银杏幼苗和树叶赚取“第一桶金”后,他筹资500万元建起养猪场,(紧转第二版) □文/图 本报记者 何南观 李晓兵 陈虹 李泽希

新闻推荐

16岁被抓壮丁逃到汉中 80年后找到亲人

16岁时睡梦中被拉壮丁来到汉中,偶然机会逃出后落脚宁强深山。没想到,再见到亲人时,已是96岁高龄。>>>回忆16岁被抓...

开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开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