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写作
老作家何世进受访者供图刘德均
作家要想取得成就,不光投入智力,还要投入体力。所以,作家往往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人。但是当一个人半身不遂,而且年龄接近80岁时,仍在不断地读书写作,不断有新作发表和出版,那这个人就不是一般的人,他没有铁的身躯,却有铁的意志。这个人就是何世进,达州开江县人,生于1939年6月,现长住乐山,他出行虽不便,却以读书写作广交乐山文友为乐。
何世进是中国作协会员,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在中国文坛闯出了不小的名气。他长住乐山,已退休多年的他,把写作当成终生事业,如今他仍旧坚持每天写作3000字以上。
在何世进的感召下,乐山老年作家群里涌现出了不少勤奋写作的人,如周希孔、商振江等,笔者也算一个,虽然83岁了,却从不养生,也从不煅炼,经常为了写作,可以熬通宵,可以到处采访,只要有东西写,就是快乐的。
何世进近些年主攻文学评论,有的评论还发表在全国知名报刊上。
在与何世进的交往中,笔者感到他是一个用生命与热血从事文学事业的人。笔者每次去他的住所访谈,他都在不知疲倦地或读书或写作。对于文学,他的做法是生活体验、常读名著、笔耕不辍,他坦率地告诉笔者,早在上大学时他便牢牢记住了郭沫若的一句话:“倘使一息尚存,我就要认真读书学习。”何世进身体力行着郭沫若这句话,他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外名著,还订阅了《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纯文学期刊,以及《文艺报》《三江都市报》等报刊。
谈到近年来为什么要专门去搞文学评论,何世进认为,创作与批评是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唯有两个轮子一齐转动才能飞速前进。他深信作家只要在生活、阅读与写作上下扎实功夫,就一定能写出叫响全国的好作品。
谈到近年的创作情况,何世进坦诚地告诉笔者,今秋以来,他已在《文艺报》《大西南文学论坛》等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并给乐山诗人徐澄泉的散文诗集撰写了近8000字的评论,发表在“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的平台上。他于8月31日在《四川农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作品《四十年的青春再造》,又于9月5日在《文艺报》发表文学评论。长达44万字的文学评论集《两地集》,年内将在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外,他今年还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家乡的银杏林》初稿,这部长篇将于明年夏天正式出版。
眼下,他还在潜心品读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张起、张天健的《唐诗解密》,已写成8000多字的评论。同时,他还在系统研读山西省女作家葛水平的小说,探讨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新趋势。
因行动不便,何世进外出都得老伴搀扶。老伴与他相濡以沫,每天都要搀着他爬坡上坎,走路锻炼。逢文友聚会,也得相伴相随。老伴忙得从来没有时间打牌玩乐,更没有机会去跳广场舞。她除了料理家务,给儿孙煮饭、买菜,还要给何世进送文稿外出打印。即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她唯一的享受便是和丈夫一起在家读文学书籍,或者听文友与丈夫畅谈。提到老伴,何世进深感歉疚,只能以奋力笔耕来报答老伴的付出。每有新作面世,便与老伴一起捧读分享,二老脸上那甜甜的笑容,仿佛老农走进了自己丰收的土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保险就是当你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可靠的经济保障。近日,开江县居民朱某遭遇车祸身亡后,中国人寿积极履行赔付...
开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开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