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后的守候
□大竹县新生乡中心小学/辛应敏
时至四月,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丝寒意。连日来淅淅沥沥的小雨,更是让人误以为冬天还没有离去。批改完最后一本作业,我站起身活动一下有些麻木的双腿。走出办公室,放眼望去,整个校园空空荡荡,一片静寂。
这是一所大山后的乡镇小学,处在一个吃饭都难找到饭馆的小镇上。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外打工挣钱后,一家一家地搬进了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让这个原本就落寞的乡镇变得更加寂寥了,只有每逢集市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一点点人气与喧闹。人户的减少,场镇的衰退,随之而来就是学校的生源也在逐年缩减。从三四年前我刚到这里的七八百人,而今却只有四百来人了,缩减速度可见一斑。而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一大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主要靠爷爷奶奶看管,随之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更加凸显。“我们说什么他们不听”,“问作业写完没有,他说写完了,我们也看不懂”……这是爷爷奶奶们在老师面前唠叨最多的话。父母远在他乡鞭长莫及,爷爷奶奶在身边又管不住,留守儿童在学习条件和情感方面的缺失,是每一个外出务工父母心中最深的痛。
如果说农村学生是乡镇学校存在的理由,那乡村教师则是支撑农村学校生存下去的力量。
乡镇学校的老师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八九十年代从中师走出来的那批师范生,他们十八九岁从中师毕业就被分配到这里,在这大山里已经任教了大半辈子,将一生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和奉献,是当代教师学习的楷模和教育精神的丰碑。除去这些老教师,其他都是近些年和我一样通过公招考试新进来的教师,与老教师们相比,年轻有活力则是新教师的标签,但是论坚守精神却无法与前辈们相比。用老教师的话来讲,这里留不住新教师,每过几年都基本要更新一遍。是的,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和便利,想逛一逛街、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都难找到地方。交通不便,离家太远,每周只能周末回家一次,待上不足两天又得匆匆赶回学校,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没有对象的老师,因接触面窄,谈个恋爱也成了老大难的问题,有的经人介绍个对象,但别人一听说是乡村教师,内心里就产生着一定的距离,能“修成正果”的就很少了。考调、辞职、更换职业,年轻教师们逐年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这里,这深深的大山无法留住正值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他们……
乡村留守儿童的烦恼,乡村留守教师的困苦,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政策的出台与倾斜,正为孩子们留下父母、留下年轻教师创造着更多的条件,乡村教育一定会苦尽甘来。
新闻推荐
4公里组路23年没硬化 村民出行难 村委会:一旦有指标优先考虑
晴天扬尘满天飞,雨天泥巴裹裤腿。”近日,大竹县八渡乡高山村6组村民雷先生向本报民生热线2382258反映,6组“倒牵牛”组路23...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