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济困 国家大政 修桥培路 泽福人群(二)

达州晚报 2021-01-25 10:53 大字

前文说的是清朝初年达州境内所办的公善事业概况,再来说毗邻大竹县现存最早,比较完整的《乾隆大竹县志》第二卷之中关于“仓廪”“恤政”的记载,以见证四邻。

仓廪

常平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起,奉文清查,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止,建仓廒十三间,额贮仓斗谷五千五百七十八石三斗四升五合。

监仓 自康熙二十一年奉文清查起,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止,建有仓廒七间,额贮仓斗谷二千七百二十一石六斗五升五合。

社仓 自康熙二十一年奉文清查起,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止,贮仓斗谷三千五百三十八石七斗六升一合二勺六抄。又自乾隆十七年起,至乾隆五十二年止,继劝捐与放贷收息添谷一万零六百八十二石三斗八升七合九勺四抄,共现贮于社仓的仓斗谷一万四千二百二十一石一斗四升九合二勺,分贮于六乡六十六间社仓之内,择举社首轮流经营。以上常平仓、监仓、社仓共有仓廒八十六间,共贮仓斗谷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一石一斗四升九合二勺。

额设仓 夫四名,斗级(手)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十六两,按季支给①。

恤政

普济院 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林良铨在城内新花街建小房十六间设普济院,收养孤贫,每年发粮银三十六两,按季支付。

留养局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夏秋大旱,农业歉收,除政府赈济之外,又劝士民捐输谷物救济“存活甚众”,尚有节余。次年,知县陈仕林、典史蔡元彬捐俸,用上年赈灾节余的钱粮在城西关外真武阁设留养局,将年满六十岁的无靠贫民,十岁以下孤孩,以及严重残疾无力谋生的残疾人收入留养局供养,以补普济院之不足,又动员阖邑绅士置房产田产三处,每年收租谷三百三十三石五斗,“存项生息,得银一百三十两,按日支付孤贫。”

大竹县前任知县王训,捐俸买城北观音阁左侧王义的田产一份,作为学田,每年收租谷十八石。

前署知县阮澍捐俸买城西十五里叶能察田产一份,作为义田,年收租谷十五石。

知县陈仕林捐俸买小西门外黄灿田产一份作为义田,每年收租谷三十石。陈仕林又捐俸买城北碧家坝何朗田产一份作为义田,每年收租谷二十石。

以上五份义田所收租谷作为县“振文书院”延师掌教经费,为地方造就人才。

其他培修桥梁数十处,以及整修大道等义举囿于篇幅,不载。

人所共知,清朝康熙、雍正及乾隆初年,史称清初“盛世”,各项公善事业大体上保障了灾有所赈,困有所济,残有所扶,孤有所养,社会基本安定。

可是,有学者总结出古代封建社会有条“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周期率”。简单地说就是“贫穷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淫泆”,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承祖、父之余荫,顺顺当当地

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即帝位,时年25岁,年力正强,新政伊始自称“春秋正富”,精明勤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上都有发展,国家气象一新,他自诩“十全武功”,扬威四海。可是,不多久就飘飘然,甚至忘乎其形,不知天高地厚,承袭父辈衣钵,大兴“文字狱”,大兴土木,特别是六次南巡,所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位“太平之君”简直成为“散财童子”。又任用奸佞和珅二十年,大长贪污之风,吏治极其腐败,贪官污吏“上敢毁朝廷法令,下敢竭百姓资财;悠悠风尘,尽是奔走之客,列列千百,鲜有清廉之徒。”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穷人大增”“流民数倍于前”,危机四伏,会党萌生,朝廷驭之失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川楚白莲教,纵横五省,清廷调动数省军队平乱,历时九年,“始报戡定”,平乱耗库银二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严重动摇了国家的财政基础,大清盛世堕入没落深渊,江河日下。

在烽烟弥漫的年代,清政府似“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能力赈灾济困,救死扶伤。四川、湖北等地几十年存贮于常平仓、社仓、济仓的谷物耗尽,而且资料无存。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版《达县志·卷二十三·蠲政志》的开卷导语有如下言辞:“民生之盛衰系天下之治乱,故治则饮和食德,乱则困苦流离……达地屡遭兵火,而嘉庆初尤盛,盖有徐(添德)、王(三槐)倡乱数年,凡川之东北,其死伤疮痍之惨不可胜言……”而朝廷的赈恤情况只看到嘉庆皇帝分别于元年十二月初八日,三年三月十七日,四年四月十一日降旨,对战乱荼毒、推残、滋扰的各州县应征的地丁钱粮,分别予以豁免或减征、缓征。但对“被‘贼’扰各州县应征盐茶税课银两,有滞引②未销者亦着加恩展限缓征……”

试问,战祸频仍,兵荒马乱,民不安业,田地失耕,工商凋蔽,农商哪有钱粮缴纳所谓的皇粮国税?再则,战祸荼毒城镇,隳突村寨,“逐粮而走”,掠杀牛羊,成千上万受战火波及的伤残者、孤儿、老弱如何生存?多处庐舍丘墟,民穷财尽,居无定所、流落山野者终日啼饥号寒,朝不保夕,可是清朝统治阶级只是减征、缓征地丁钱粮,真是“夺泥燕口,削铁针头,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剖精肉,亏老先生下手!”

其实,清朝统治阶级是制造战乱的罪魁祸首,实际受害者是广大无辜百姓。在烽烟弥漫的年代,不仅四川、湖北等地几十年来积贮于济仓、社仓中的谷物罄尽,民间仓贮也多空虚。

清嘉庆八年,绥定知府刘佳琦鉴于灾情严重,即着手恢复仓贮事宜,捐出一笔俸银买粮。其后,代理知府余永宁又捐出养廉银在达县城龙王庙、箭道共建仓六十间,买谷一万八千七百余石贮存。又动员官民捐银一千八百二十五两,交给地方绅士王珠、李温贤等管理放贷生息。自喜庆十年至十八年共收利息银八百余两。其间嘉庆十六年,南关外铺户失火,报经府署批准,给救济银五百两。接着又用一千零七十两买公田一份,每年收租谷五十石,存于社仓之内,“遇荒则粜,遇丰则籴。”

喜庆十九年(1814年)春,达县垂虹、宝芝二乡荒歉极其严重,绥定知府余永宁即时上报,赈贷兼施,又在各场镇设粥厂,煮稀饭济灾民,“全活民命数万”时,垂虹乡粥厂侧麦秀两岐③,地方上几个文化人作《梅村余太守惠政诗》予以颂扬。诗载于县志艺文志内。

注:

①按季支给:这段文字表述不甚确切,每名工食银六两,是每月六两,还是每季六两?费解。

②引:古代对盐铁实行专卖,即按计划供应销售,规定重量单位,发给的凭证叫“引”。元代有茶引、竹引、锅引。明清有盐“引”,每“引”有一定重量,似现代的供应票。

③麦秀两岐:一株麦苗长出两穗,世人认为是祥瑞的征兆。

(引文均摘自史志)

新闻推荐

1月11日零时起 达州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邱霞)根据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的函》,并经市生态...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