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达州日报 2020-11-28 10:18 大字

·大竹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李光慎·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创设学习场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中求知;引导学生课堂参与,适当让学生动手操作;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创设学习场景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引趣,一要“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这一课时,我先引出一些有规则的图形(如长方形),也不有规则的图形(如树干、操场),多媒体出示多种情况下的需要测量周长的情况。然后告诉学生:你们怎么样来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踊跃发言(如可以通过走路来测试操场的周长,也可以通过用绳子来测量操场的周长)。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情境给出多种回答。这样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学生在回答中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这样就启发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增强了学习效率。

课堂引趣,二要“妙”。开课巧妙引题,要具有联想性,与所学知识有关联和延伸性。通过导入新课,既要能激发兴趣,又要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条件。

引导课堂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的过程,绝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填”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度让学生参与,更能让教学过程充满生趣。学生的“学”是主要的,教师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教学中既要有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的过程,也要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最根本在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各种主动积极探索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创建条件。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安排学生自备3个纸板做的梯形和一把小剪刀。2、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若干个梯形(有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让学生对它们有直观的认识。3、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把每个梯形通过剪、拼、组合,组合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是非常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4、让学生明白梯形不管怎么样剪、拼、组合,然后拼成新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新图形的面积和梯形面积都是一样的。5、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得出拼出的新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既有动手又有动脑,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是最高的。6、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梯形面积的公式。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能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表达,从而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

和谐课堂氛围提高学习主体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学生信任老师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被激发出来。

带着微笑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是教师对自己的自信,也是教学中应该有的一种信念,是师生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力帮助。学生从老师微笑的脸上,可以读出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力,从而更加愿意学习老师讲解的知识,也乐于和老师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微笑面向学生,能使学生身心放松,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如果教师的脸色不好看,学生则会产生畏惧、自卑心理,情绪低落,甚至导致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带着鼓励进课堂。鼓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因此,不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外,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的鼓励、安慰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更能主动地学习。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譬如“真棒”“很好”“慢慢说”“真了不起”等;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或者画个笑脸、大拇指等;对于课余时间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进行表扬鼓励。教师这样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会越来越高,也更能自主地参与学习。

新闻推荐

达州市政协组建课题组 开展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

本报讯(通讯员李仕林)为落实省委、市委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市政协组建课题组,从今年6月开始,分赴川南、贵州、福...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