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和尚与重庆双桂堂

华西都市报 2020-11-18 04:52 大字

破山塑像。据重庆历史名人馆

重庆梁平双桂堂。

破山(1597年—1666年),即破山禅师,法名海明,自号破山,俗名蹇栋宇,四川省大竹县双拱乡人,明末清初禅宗大师、诗人、书法家,系著名佛教禅院——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寺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善诗文书画,有《双桂草》《破山禅师语录》行世。

求法心切,少年气盛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蹇栋宇19岁,弃妻室遁入佛门,受双拱姜家庵大持和尚剃度。尔后苦读佛学经典,潜心参悟。次年出蜀,顺江而东,足迹遍及湘、鄂、浙、赣。忽一日来到重庆破头山悬崖,两眼昏花,但见金光万道;举足而前,坠于山下,跌伤左足。他求法心切,少年气盛,常以锋利言辞向师僧质疑。曾问得憨山语塞,又被雪峤斥为“弄嘴”,后被元来逐出山门。而其词锋智刃却受到湛然和密云赏识。湛然谓破山“说话大有来历”,委为副维那;密云与之一谈即合,后手书“曹溪正脉来源”一纸相赠,视破山为本派正宗传人。

崇祯二年(1629年),破山始布道传法。整修寺院,广收门徒,刊刻经书,一时名声大噪。先住持嘉兴广福寺,五年辞师归蜀,传法收徒,携弟子云游四方,传播法道。

清崇德四年(1639年)春,破山来到大竹无际寺讲学。七年冬,携弟子回到双拱骞家蝙,修葺姜家庵,半年功成,题额为“佛恩寺”。

顺治十年(1653年)冬,得梁山抗清明将姚玉鳞资助,于梁山县西南金带乡开创双桂丛林。十八年(1661年),法堂告成,廊庑完备,双桂堂初具规模,之后不断扩建,为西南丛林之最。破山为双桂堂第一任方丈。康熙五年(1666年),70岁的他于双桂堂圆寂。

双桂尚存,浓绿如云

双桂堂,位于重庆市梁平区。民间传说,双桂堂两棵桂树是月宫中的嫦娥亲手培养,嫦娥借观音的净瓶水为之浇灌,遣神燕去天河衔来肥泥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云剪为之修整。在嫦娥精心护理下,这两株桂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一个中秋之夜,嫦娥将它们送往人间。这两棵桂树带着满枝的清香落在宁波天童寺院内。密云法师将这两棵桂树交给弟子破山,让他带回蜀中,兴建佛寺,传播佛法,并称桂树生根之处就是你安身之地。

破山禅师遵师命,身背桂树,跋涉了几个月,进入蜀中。一日,他落脚在万竹山,半夜里,山间霞光四射,钟鼓齐鸣,四周的村民闻声而至,只见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参禅,他所背两株桂树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从此,破山和尚就在双桂落地之处建立禅院,并取名“双桂堂”。桂树至今尚存,枝繁叶茂,浓绿如云。每年金秋时节,桂花满枝,香飘数里,人们争相观赏。

双桂堂,被尊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世谓之“西南丛林之首”“第一禅林”“宗门巨擘”。近代著名书画家、佛学家竹禅大师担任过双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双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庙命名,只因这里原本是一个旧式学堂。后人附会颇多,称双桂堂是西南禅宗之“大学堂”,“教”出一批方丈与住持,有“渝川滇黔禅宗祖庭”之称,并尊其为“堂”。

为民请命,破山吃肉

破山剃度弟子百余人,嗣法弟子87人。自谓“花开槜李,果熟蚕丛”,时称“小释迦”。闻名当世的佛派学者丈雪通醉、灵符印昌、澹竹行密、字水园松、尼足如澜等,皆为座下高徒。

破山破戒止杀,曾发生了著名的“破山吃肉”公案。明末,四川约有四百万人口,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入川到清初,经农民军、明军、南明军、清军、地方武装和小股土匪拉锯梳篦20年,死人过半。张部李欲屠保宁府,破山前往为民请命。李曰:“汝能吃犬冢肉,吾当封刃。”破山曰:“老僧为百万生灵,忍惜佛家一戒乎?”言毕,即食数块,李无言以对,遂传令禁止乱杀。战乱年间,破山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破山为救一方生灵,要求李立阳戒除不必要的杀戮。李立阳见破山严持戒律,不食酒肉,就要挟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破山立马与李立阳立约,不惜大开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

破山身处乱世,历经“七次大难”而不死,不管是农民起义军及地方武装,还是清政权及南明政权,都想借助其宗教影响力,达到笼络民心、控制时局的目的。因此,破山禅师始终是各派武装力量的座上宾,甚至各路人马头目也拜他为师,参禅悟道,毕恭毕敬。在弘法双桂堂期间,他曾先后收留难民万余人。

破山善书法,尤工草书,《黔诗纪略》喻其“体正立厚,纯法二王”,当不为过。

破山生前留下遗嘱,“诫其徒勿焚化,令备衣衾棺椁,殡葬如缙绅礼”(选自《光绪梁山县志》),后其徒遵嘱葬其于双桂堂万竹山前。

有《破山禅师语录》传世,惜几经删削,已残缺不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永远的朋友

·大竹县文星中学初三(6)班/欧梓萱·我望着窗外的云,阳光在云彩的细缝中照射出一点金色的亮光,洁白的云彩在光的渲染下变成了...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