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中国草”织就大竹大产业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金秋十月,寒意渐起。10月18日上午,在大竹县杨家镇的一处家庭农场,农场主杨瑞军正驾驶着苎麻收割机在苎麻基地里忙碌收割,“现在种麻不像老一辈那样全靠手工,一年下来收不了多少干麻。现在全靠机器大面积种植,迄今我的苎麻面积已扩至 200 余亩,全年苎麻产量有20吨左右,收入将实现近 30 万元。”杨瑞军一脸喜悦。他也是全县众多享受苎麻产业发展红利的麻农中的一员。
在竹乡广袤大地,苎麻,这一缕“中国草”,连接着千家万户,走过了兴衰荣辱,如今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传统产业转型带动综合发展的新变局。
从“单打独斗”到“一县一业”
大竹县约有一半的乡镇种植苎麻,占全国苎麻面积的40%,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长期以来,大竹麻农都是手工打剥,严重制约了大竹苎麻产业发展。
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苎麻机械化收割模式,助推苎麻产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
在推行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大竹县还注重提升苎麻产量,先后向麻农推广了川苎8号、11号、16号等优质高产品种,优质率达100%。
从“微笑曲线”到“两端找利”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劳动力密集、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困局。大竹县如何让传统产业实现破局?
根据“微笑曲线”经济原理,产业链中价值最低的区位为微笑曲线的底端,而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大竹苎麻产业从提高苎麻产品的科技含量入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让传统苎麻产业蹚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大竹培育了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院士工作站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玉竹麻业、全畅麻纺等加工企业,以及石河、红双鑫等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正引领大竹苎麻从手工打剥向机械打剥领域迈进。截至2019年底,全县苎麻年产原麻 4.5 万吨、精干麻 2.6 万吨,产值达3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近年来,大竹县先后主推了川苎8号、川苎11、川苎16三个高产优质新品种,全县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玉竹麻业主推的川苎 15 的纤维支数达到了2500支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大竹苎麻2009年、2019年分别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大竹县一、二季苎麻已经收割完毕。全县13.5万亩苎麻,涉及全县31个乡镇(街道),麻农20万户,其中通过苎麻脱贫近3万户,苎麻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从“历经萧条”到“乘风而上”
在上世纪80年代,大竹县流传着“家有一亩麻,收入一千八”的民谣,苎麻成为了家家户户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家庭小农经营模式并不能经受时代风雨的打击,全县苎麻市场也曾一度萧条,麻农纷纷弃种,苎麻产业风雨飘摇。
经过多年奋进,大竹县依托现代苎麻园区引领融合,发展优质苎麻项目,建设示范区和带动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旅文融合发展。同时,以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玉竹麻业和苎麻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与麻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签订最低保护收购价,利用益农信息社平台,扩大网上订单销售。迄今,全县苎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亩产150余公斤,年可实现产值 4 亿元。
目前,大竹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仍占全国60%以上,去年底原麻收购均价达25元/公斤,原麻交易量及单价均位居全国之首,作为全国“一县一业”重点县,苎麻承载了百万竹乡人民的小康梦。
“大竹苎麻产业将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借力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平台支撑,提升跨越,实现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谈及苎麻未来的发展,大竹县委书记、县长李志超信心满怀。
新闻推荐
聚焦“四个点”,实现“四个新” 大竹公安交警交通秩序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纪实
设立标识现场执法自创文工作开展以来,大竹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全警上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扎实的“文明城市交通秩序百日攻坚整...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