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沃野尽欢歌 大竹县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达州日报 2020-09-18 09:44 大字

庙坝镇寨峰村秦王桃产业基地 (王晓林 摄)

香椿丰收 (唐兵 摄)

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

糯稻基地机械化收割

团坝镇白茶基地

金秋时节,有着“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之称的大竹县又迎来了一年丰收季。在大竹县月华镇糯稻种植基地,数台收割机在稻田里进行糯稻机械化收割作业,农民们在稻田边上谈笑风生,各自估量着自家稻田的产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粒小小的糯米,铺起了农民迈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糯稻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大竹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缩影。近年来,大竹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电子商务为农业发展新契机,加快构建“5+5+3”产业体系,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全面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我们的谷子挞完晒干后就直接卖给醪糟厂,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很省心!”正用编织袋装运新鲜稻谷的大竹县月华镇玉皇庙村1组糯稻种植户张大爷面带微笑地说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糯稻已成为大竹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其加工品糯米粉(汤圆)、醪糟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大竹县依托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东柳醪糟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糯稻产业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和产业结构单一问题。该县采取免费发放种子、免费为贫困户耕收、保护价回购等八大措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高于国家稻谷保护价30%的价格进行入户回购,并根据农户糯稻售卖数量进行“二次返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糯稻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大竹县建设糯稻基地2万亩,辐射全县规模种植糯稻17万亩,带动15个乡镇、50余个行政村、10万余名群众从事糯稻生产。

糯米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较高,但未经加工生产的糯米在产业链中也仅是初级的农产品,收益甚小,那么如何让它摇身一变成为高价值的商品呢?大竹县给出了答案——田间直达车间、产品直变商品,收割的糯稻不需要外运,直奔位于月华镇的东柳醪糟生产车间,一粒粒糯米进入生产线中,生产成醪糟、糯米粉、饮料、米酒等7个品种共80多种规格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销往全国,更是出口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做醪糟,规模小、品种少、产量少,品牌也做不出来。如今,我们已建起2万吨醪糟生产线、6.5万吨糯米粉生产线,成为醪糟国家标准制定者,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地标产品,小醪糟变成了大产业!”东柳醪糟公司董事长唐祥华自信地说道。

如今大竹县月华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是四川省省级培育园区,面积2万亩,年产糯稻1万吨,糯米加工品9.3万吨,产值6.8亿元。园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家,实现产值7.8亿元。园区基地“四网”配套覆盖率、农机化率、“两替代”绿色防控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均达9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5%。依托东柳醪糟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糯稻—醪糟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加工业AAA级景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糯稻17万亩,带动全县3万农户10万多农民种糯稻,亩均增收690元,实现糯稻产值2.25亿元。

十万农民致富有“稻”

“虾兵虾将”成农业新宠

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已到尾声,暑气渐渐消退,但在达州,立秋处暑正当暑,“秋老虎”继续发威,炎热的天气,深夜时分来到大排档点上一份麻辣小龙虾,在辣与热中感受城市的烟火气。

如今,达州人餐桌上的小龙虾,不只是来自湖南、湖北等地的“外地虾”,更多的是来自于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的“本地虾”。

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乌木、团坝两镇6村,规划面积1.5万亩,建成稻虾基地6000亩,优质稻9000亩,年繁育虾苗1.5亿尾,产小龙虾900吨、优质稻8000吨,产值2.3亿元,是国家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农业部第二批无公害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小龙虾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很多地区将小龙虾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小龙虾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多好处让大竹县也下定决心把小龙虾产业搞起来。大竹县经过调研后发现四川的小龙虾种业滞后,本地优质苗种繁育基地少,缺乏优质稳定的苗种来源,在产业分工上处于“来料加工”的位置。这让部分养殖户尝到了苦头:长途运输中,大部分车辆无法做到带水带氧,导致虾苗存活率低、价格居高不下、良种率低,这也导致四川本地的虾苗采购成本比其他主产区贵三成左右,而这些品质差、价格高的小龙虾是无法为养殖户带来收益的。

“我们必须要解决虾苗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大竹县的小龙虾产业就是空中楼阁。”面对这一难题,大竹县引进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水研所的专家教授积极攻关,改变小龙虾传统繁育模式,建立工厂化、设施化苗种繁育基地,从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引进小龙虾种苗,再与本地小龙虾在繁育实验室里进行杂交配种,采取控温、控水、控藻、控排放以及循环利用养殖水等方式,成功缩短了虾种的繁育时间,提高了虾苗的生长适应能力,使得小龙虾产苗由正常的2次提升到了4次,虾苗成活率更高、生产更快、品质更好。

解决了虾苗这一问题,大竹县便开始着手发展“稻虾共养”,但很快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小龙虾对农药化肥极为敏感,促使村民必须改变过去种水稻滥用农药化肥的做法,每亩稻谷产量较原来将有所减少。“我种了大半辈子的水稻,哪儿养得来小龙虾呀!”“养这个小龙虾风险好大!万一亏了怎么办?我看还是就种水稻稳当些!”

面对村民的诸多顾虑,大竹县推出了“套餐式”合作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在“流转费+务工”“流转费+种稻”“养虾+种稻”等多种“套餐”中任选一种参与“稻虾共养”产业发展;在利润分配上,合作社占51%,剩余49%的利润拿出来给贫困户和村集体。这些合作经营模式一经推出,村民们迅速打消了心中的顾虑,积极投身到“稻虾共养”上,成功实现了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三方共赢。

“现在四川每年要吃掉10万吨小龙虾。但是去年,全省产量也就3.5万吨,这个规模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把大竹县的小龙虾做大做强,让四川人都能吃到我们大竹县产的小龙虾。”据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熊德洪介绍,到2025年,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计划繁育18亿尾,产1000吨小龙虾。

农业+电商

点燃发展“新引擎”

“大竹香椿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和17种氨基酸,营养丰富,用来炒鸡蛋、凉拌、炒腊肉都可以,味道巴适得很。”“从大竹县石河镇的巴山红香椿基地直接发货,没有中间商,都是出厂价!”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餐饮行业受挫,外地收购商、经销商大幅减少,大竹县的农产品销售一度受阻,这让农民心急如焚。

为了保住椿农的“钱袋子”,今年春季,大竹县石河镇巴山红香椿基地推出了直播活动。看到订单量不断增多,椿农们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这样的直播,仅仅只是大竹县农业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

去年,大竹县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5亿元,农副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3.5亿元,建立电商服务站246个,农产品溯源示范基地5个,开展电商人才培训18000余人次,这样喜人的成绩是大竹县持续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回报。

近年来,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联合政府、商家、平台和农户,积极推动大竹农业从技术、物流、产品质量标准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推进电子商务人才工作培训,强化宣传推进品牌打造。大竹县先后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电子商务脱贫奔康示范县”“全省商贸流通示范县”。

大竹县“政府奖补建设电商集聚区,集聚区培育电商企业,电商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的电商扶贫模式,被商务部在全国推介。

目前大竹县建成了川东北区域“面积最大、功能最全、影响最广、示范最强”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形成了“电商服务中心、电商培训中心、电商孵化中心、电商物流中心”为一体的电商服务体系,为网销农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宜居乡村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

日前,记者来到大竹县团坝镇农华村看到,错落有致的小楼前绿意盎然、花团锦簇;道路两边绿树葱茏,路面干净整洁,令人心情舒畅,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玩耍的孩童笑着奔跑……

“我们村设置了善行功德榜,还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大评比,村上聘请专职保洁员10名,负责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和垃圾的及时清扫清运,让整个村子都靓了起来!”该村村干部介绍道。

过去的农华村基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活力不足、农民收入较低,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为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乡村治理,推动实现脱贫奔康,该村探索“五治五力”治理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服务增效和产业增收,将乡村治理转换为促进村域经济发展的五种能力,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2019年农华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万元,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为规划建设“美丽达州·宜居乡村”,目前大竹县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收储设施覆盖率达100%,通过农村户用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754户。33个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厕所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大竹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稳步实施,大竹农业迸发出发展活力,在这一番精耕细作中,大竹县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收获季。

□本报记者 刘晨 邱霞 刘欢 部分照片由大竹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新闻推荐

把掌声和鲜花送给老师 达州市各地学校隆重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

宣汉职业中专——9月10日,宣汉职业中专学校举行庆祝第36个教师节表扬大会。学校表扬了优秀学生、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