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退休教师饶劲丰谈农村教育变化

达州日报 2020-08-22 08:47 大字

饶劲丰(左一)介绍学校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 刘礼全 摄影报道·

“大竹县第八小学以前叫东柳小学,我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2年,见证了学校的巨变,对这所学校感情很深,感触也很多。”8月15日,记者前往大竹县第八小学了解该校的发展变化,退休教师饶劲丰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带路。

交谈中,饶劲丰告诉记者,他于1978年10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在大竹县团坝乡、乌木镇等学校任过教导主任、校长,2008年8月调任大竹县第八小学工会主席,于今年4月退休。

办学方式——

从村级小学发展成为城区小学

“这是新建的标准化塑胶篮球场,加上平整前面的校园空坝,政府投资了85万元。这是新修的教学楼,2018年3月开始修建,同年9月投入使用,包括装修、购置电教设备等在内,共投资了1100多万元......”走进校门,饶劲丰指着正在修建的操场和已经建好的教学楼,向记者介绍了起来。

“30几年前,这所学校还叫‘大竹县东柳公社东柳村小’,上世纪70年代,仅有两排简易平房,6间教室,4名教师包班上课,4个教学班共有学生不足80人。1986年实行教育改革时,撤销大竹县东柳公社小学,将小学带帽的初中分家,初中命名为‘大竹县东柳初级中学’(现在的大竹四中),原东柳公社小学全部移交初中使用;小学命名为‘大竹县东柳乡中心小学’,迁至东柳乡东柳村小,与村小合并,,学校占地也有原来的2000余平方米增加到了8000余平方米,教室增加到50多间,学生增加到1500多人,开齐了音体美等课程。”据饶劲丰回忆,在2003年至2014年这11年间,学校改建了危房,增添了新教室,拥有了实验室、图书馆、美术室、微机室等功能室,教师达100余名,小学生2300多人、幼儿学生1300多名,老师们也不再用粉笔教学,白板系统投入了使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钉钉等现代多媒体,实行线上授课、辅导作业,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2018年8月,新教学大楼建成后,彻底化解了超大班额,将原来八九十人甚至百余人的大班额,变成了55人以下的标准班额。”他指着新大楼,向记者兴奋地介绍道,2015年7月,他们学校由农村乡镇小学升级为“大竹县第八小学”、原来的东柳乡初级中学也升级为“大竹县第四中学”,“村民的子女,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城区的优质教育了!”

学生就餐——

从带饭团冷食到在标准食堂用餐

“说起吃饭的问题,那不是一个‘苦’字就能形容的。”当记者问到学生的午餐形式时,饶劲丰摇头叹息道,“在30年前,学生基本上就是放学回家吃饭,远一点的学生就用铁瓷碗或铁瓷盅带饭到学校,家庭条件差的就用方帕包一个杂粮饭团,甚至揣一个生红苕、生地瓜当午饭吃。中午放学时间较长,带食物的学生就在教室里、空坝上或者学校附近的水渠边吃。学生肚子痛、拉肚子的现象经常发生……”说到这里,饶劲丰有点说不下去了。

“2012年,国家实行营养餐计划后,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伙食团搭伙,有可口的白米饭,有新鲜的两菜一汤,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教室里、在空坝上站着吃、蹲着吃,吃了不够还可以自由添加。”渐渐地,饶劲丰的眉头舒展了。

“2018年秋季,学校采取‘国家补贴+自费’方式实行了完整午餐,学生的营养搭配和就餐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饶劲丰指着“膳食中心”高兴地介绍道,“你看这吃饭的地方够气派吧!崭新的餐桌、漂亮的餐盘餐盒、大气的消毒柜,应有尽有,学生就餐后,餐具会有专业人士洗涮消毒。每顿的菜谱,由营养师专门进行调配,以前是只管吃饱,现在要负责学生吃好啊!”

家长观念——

从让娃儿混大到学得一技之长

“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家长也有了根本性地改变。”来到学校的荣誉墙边,饶劲丰说道,“以前的家长放养式地教育孩子,把娃儿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带大成人,能认几个字、能算加减法就行。现在呢,家长关注的是学校在哪级赛事中得了啥子奖,自己的娃儿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专长。一到放假,不少家长就会与学校一道制定孩子的假期培养模式。”

“现在,学校开齐了所有球类的训练项目,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有专职的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学校将打造以书法为主、体育科创为辅的特色教育学校,要在城乡结合的教育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饶劲丰指着周围的几栋教学楼,对记者说道,“学校校长张雄准备以字体的演变流程来给学校的教学楼命名呢!”

新闻推荐

乐山市总组织基层工会干部赴达州学习

本报讯(乐工记者雷琰)8月10日至11日,乐山市总工会组织各县(市、区)、乐山高新区及部分市属基层工会干部一行29人赴达州市,学习...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