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痴迷研究楚相春申君

达州晚报 2020-07-21 09:51 大字

黄景泽在书房研究资料

黄景泽编著的春申君研究专著

□傅昌志 社区记者 谯继

达州人文历史悠久,著名的历史人物很多,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春申君的故里究竟在何地?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春申君故里便成为一大悬案。在当今大力发展旅游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春申君故里之争亦不绝于耳。在达州大竹县,有一位热心专注于姓氏文化、潜心研究黄氏显祖春申君的老人,并取得丰硕成果,他便是被誉为“春申文化研究达人”的黄景泽。近日,社区记者走访了这位“研究达人”,深深地被老人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潜心研究 收获颇丰

现年72岁的大竹县人黄景泽,系大竹县文星中学退休教师。他酷爱文学和传统文化,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和发表了大量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尤其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他对传统文化、姓氏文化情有独钟。

近年来,黄景泽耗费大量精力,先后编著了《大竹黄氏族谱》《华夏黄氏风流人物谱》《巴蜀黄氏风采录》《大竹黄氏宗族文化》《春申君给达州留下的重彩》 《黄姓联宗溯源》等姓氏文化专著,留存于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以及大竹县档案馆、图书馆、县志办和省内外黄氏宗亲组织,展示了达州黄氏的风采。

黄景泽老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姓氏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迷上了姓氏文化。开初编写了自己一家的《黄氏家谱》,用钢板加蜡纸刻写,油印了几本最简单的“谱书”。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对姓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来又先后两次主编《大竹黄氏族谱》。2008年,一部资料详实、印刷精美的《黄氏族谱》终于耀然问世,受到族人的好评和赞赏。

在取得初步成果后,黄景泽先生一刻也没停下对黄氏先祖春申君黄歇的研究。撰写的论文《春申君给达州留下的重彩》《春申文化放异彩》等专著,多次在省内外举办的国内、国际黄氏先祖“春申文化论坛”研讨会上交流,并分别载入其“论坛文集”,为宣传达州、打造春申君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被与会者誉为“春申文化研究达人”。

近年来,黄景泽全副精力投入对黄氏先祖春申君的研究。经过多年艰辛努力考证,撰写出了洋洋洒洒4万余字的《黄氏显祖春申君》专著。此文共分春申君生平、春申君故里、春申君墓冢、春申君后裔等八章,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战国楚相春申君的研究成果,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赏。

春申君其人其事

据黄景泽介绍,黄歇(公元前314——前238年),字肃夫,讳春申,战国时期楚国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原籍巴国(今四川省境內)。周赧王姬延元年(公元前314年)生于新罗济物浦(今朝鲜仁川)。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司马迁著《史记》,特为之单独列传,称:歇公春申君学识渊博、生性豪犷、博闻多智、才开出众,不仅有政治远见,还以辩智见称,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亊家。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待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歇公为楚相二十五年,封地广阔,功绩卓著。奉旨立茂陵宫,食邑淮十四县,且以养士著称,门下食客(文化人、谋士)三千,威振诸侯,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俱以养士著称,并称“战国四君子”。春申君历经楚怀王、顷襄王和考烈王三朝,当宰相二十五年,可谓“三朝元老”。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始编《黄氏宗谱》。歇公娶妻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官氏、李氏,生十三子,俱奉祖荫在职于朝,名震天下,文武并齐,枝叶繁茂,富贵显荣。

黄歇青年时期曾游历各国,因此见识广博。他因出色的辩论才华而被当时的楚顷襄王所重用。后来强大的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楚君连连败退,楚王落荒而逃。在此危急情况下,黄歇先是上书秦王,建议秦楚结盟攻打其他国家,又在楚王病危的时候,将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打扮成车夫迎回楚国继位,而后在好友秦相范雎的帮助下,返回楚国辅佐继位的楚考烈王。楚国能够顺利完成王位的更替,黄歇功不可没。

公元前264年,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继位,是为考烈王。拜黄歇为令尹(宰相),封春申君,赐淮北(今安徽省中北部)地十二县。

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改封黄歇于江东郡(今苏州、上海在内的长江口地区)。春申君不仅投资开发荒凉的河滩和海涂之地,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重视教育,倡导学而优则仕等。春申君入主吴地十年中,充分利用无锡有三江五湖之利,注意治水筑路。并在无锡修建陆道,至今无锡钱桥的龙山梢尚留遗迹。掀起了长江三角洲的楚国东部大开发的浪潮,励精图治多年,吴地由此旧貌换新颜。

相传春申君在江阴开凿的申浦河、黄田港等都因春申君黄歇而得名。春申君治理黄浦江的水患,当地人民为纪念春申君而将此江改称“春江”“春申江”,今上海因而称“申城”,旧上海首家大报叫《申报》,都与春申君有关,因此上海人称春申君为“上海之父”。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不幸被李园所害,享年77岁。

春申君故里在达州

司马迁著《史记》之中,只说黄歇系楚国人,未具体指明在楚国何地。那么,春申君的故里究竟在何处,遂成一大历史之迷。

黄景泽告诉社区记者,根据《中华姓氏通史·黄姓》记载,“歇公祖籍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于新罗(今朝鲜),君返回楚国仍居江夏”。《湖南黄氏世谱》则认为春申君仍居古黄国地,并说:“盖黄入楚居,其宗族未尝他徙也。”在各地争先恐后打名人牌的今天,河南潢川凭借潢川是古黄国祖地,楚王曾赐淮北12县与春申君,故推想此地乃他的故乡。赐者,非故居也。河北沙洋县只据《荆门州志》一个地方记载便说有春申君的故居,但无详细记录。一志之记,难以为定。湖南常德又凭《中湘四修谱》说黄歇居黔中(常德)一句话而自定为黄歇故居,也难以令人信服。重庆巫溪借历史上曾与太平县接壤,也把万源市的“万顷池”搬到距原边界数百里的红池坝。上述四地均无正史典籍记载,只可以说黄歇到那些地方去过、待过,或游历,或为官。

那么春申君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呢?学界尚无确论,“从现有历史文献来看,春申君故乡应在四川达州境内。”黄景泽肯定地说道。

关于春申君故乡,史书记载不多,最早见于《图经》:“万顷池,春申君故居之遗也。”其后一些史书也有类似表述。也就是说,正史记载的春申君故乡在万顷池,只要能找到万顷池,就可确定春申君故乡所在。那么,万顷池又在哪里呢?

宋元丰八年,《元丰九城志·附录》“达州”目说:“万顷池,《图经》云:春申君故居之遗也”,这是历史典籍最早把万顷池、春申君和达州连在一起的记载。

南宋宝庆三年成书的《舆地纪胜》,据《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一,“太平县”条转引前书称:“(县)东北八十里,万顷池,是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诸水皆源于此”。

明洪武九年,降达州为达县,原诸县皆省,成书于明大顺五年的《大明一统志》载“万顷池在达县”,对万顷池的直接记述与《元一统志》相同。

《类书》载:“池在达州,相传为春申君故居也。其旁平田可万顷,多花果园林之胜。”

《达县志·社会风土篇·民间传说》中记载:“达县城东南90里麻柳坝有一池,周长约数百丈,形似长扁,烂泥颇深,不可耕种,农人留作蓄水,当地人叫‘烂泥湖’。相传为古之万顷池,又名鉴湖,楚春申君故里。”

又据清乾隆《达州志》中也有关于春申君故里在达州的记载。知州宋名立在序中写道:“维杀川之绣壤,实西蜀之名区,风岭嵯峨,巴渠荡潏;池名万顷,春申君结客之乡,山号峨城,舞阳侯(樊哙)挥戈之地;夜月射丁溪之馆(元稹),杜宇啼红;春风鸣丙穴之泉,嘉鱼养碧。若夫德堪俎豆,代产伟人;品重璚璋,世传令范。”这也佐证了《达县志》中记载之事并非凭空虚构。

四川大学陈应鸾注:“以万顷池为名者有三,一在城口,一在万源之石塘坝,一在达县。”《太平县志》又载:“冠帽山,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半山有池,其深莫测,昔年坝田缺水,决此水灌田,而池中吼声大作,雷雨骤至,水自陷下不流。”清光绪本和民国本《太平县志》载:冠帽山为石塘坝主山,山半有龙池,大逾十亩,不溢不竭,相传即为千顷池。黄先生说,城口、万源这里不是达县麻柳万顷池。

一是因为城口县万顷池地处深山老林,地势高峻,为四水之源,且战国时期该地尚为地老天荒、人迹罕至的动物世界,故不是春申君故里。二是万源石塘坝冠帽山之龙池,只有十亩大,与万顷池的称呼大相径庭,故亦不是春申君故里。三是今麻柳尚存万顷池的遗址烂泥湖,至今面积近500亩,围湖造田之前近1000亩,今烂泥湖村由此而得名。据实地踏勘,古万顷池以今烂泥湖村为中心,以明月江为轴线,以今碾盘湾、地藏寺、铜鼓堆、四方碑、联寨、大风场、土桥、双堰塘、沙河、石宝寨和麻柳场为湖滨,面积与万顷误差不大,乃名副其实。南朝梁时期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因境内有万顷池,在今达州市通川区设万州,州领6郡,可见万顷池的影响深远。通过对麻柳和大树片区地名详查,也发现了大量饱含历史信息的地名,尤其是“黄都乡”和“黄庭乡”等关联性很强的地名。

经综合论证,黄景泽认为,春申君故里在达县(今达川区)麻柳万顷池无疑。这和达州市市志办地方史专家邓高先生多年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新闻推荐

大竹白塔公园二期 建成对外开放

本报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飞檐翘角、青瓦红栏……近日,大竹白塔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竹城市民又增添了一处休...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