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糯米之乡 龙头企业缘何吃不饱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7-04 06:28 大字

优质糯稻品比示范片。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文/图

酷暑时节,在“中国糯米之乡”大竹县,田间的糯稻已长至半人高,一片青翠。多年来,当地的许多种植户因种植糯稻而受益,全县糯稻种植规模已达17万亩。

但是,如此的种植规模却远远满足不了一家龙头加工企业的生产,每年仍需从外地大量调进糯米。

怎么办?大竹正着力扩大基地建设以及丰富糯稻种植品种,缓解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全县糯米都不够企业“吃”

大竹县月华镇玉皇庙村三组农户蒋天云,已与当地一家龙头企业签了10多年的糯稻种植订单,尝到了甜头。

“我家种有八九亩糯稻,企业免费提供种子、免费帮我耕地,他们还开车上门回收。”6月29日,蒋天云算了一下账,“按1.5元/斤的收购价、每亩平均产1000斤糯稻,亩产值就有1500元,而每亩的成本还不到200元!”

据了解,大竹县历来就有种糯稻的传统,种植面积迄今已达17万亩,农户种出的糯稻被企业收购用于加工醪糟、汤圆粉等产品,大竹也号称“中国糯米之乡”。可是,大竹县所产的糯米却远远满足不了该县加工企业的需求。国家级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祥华说:“全县种了17万亩糯米,其中就有我们近10万亩基地。但是全县一年的糯米产量只有4万多吨,就算全部用于我们加工都不够,我们每年还要从东北、安徽、湖北、越南、泰国调进3万多吨糯米。一方面是我们的用量大,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汤圆粉需要不同品种的糯米进行配方,有的品种大竹是没有的。”

大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蔡丛伍介绍说:“全县有十二三家规模企业,主要用糯米加工醪糟和汤圆粉,但全县的糯米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抢抓机遇扩大种植规模为何糯米之乡的糯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蔡丛伍分析说:“一是糯稻的抗病性相对较差;二是它的产量比杂交中稻低了5%至10%;三是川东在7月下旬、8月上旬的高温干旱对糯稻品质有一定影响;四是农户插花种植、基础设施较差导致种植成本偏高,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虽然当地群众历来有种糯稻的习惯,但大多是家家户户种个几分地一亩地的,规模种植极少,产量很难起来。”

为了尽量在本地种出符合需求的糯米原料,企业也在积极地开展品比试验,以探索不同糯稻品种的产量、品质情况,筛选适合大竹酿造醪糟和制作汤圆粉的优质高产品种。

“大竹本地的糯稻品种不多,有些品种目前还种不出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马峰说,“因此,我们每年都在开展品比试验,今年就试验了38个品种,从中选中适合我们需求的品种,然后向种植户示范推广,从而减少我们从外地采购的量。”

“为了让农户多种糯稻,满足企业需求,今年我们首次示范了500亩的糯稻直播,它不仅可使亩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以上、达到1200斤/亩,而且每亩还可节约三四个用工,相当于节省了三四百元。”蔡丛伍说。

“要尽量满足本县企业的需求,只有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糯稻产能。”大竹县糯稻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东介绍说,今年大竹县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提出一个设想,在未来三五年内,打造“大竹垫江梁平糯稻园”,以大竹现有的月华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为核心加工基地,由周边重庆的垫江、梁平各发展6万余亩糯稻,这样每年可新增 6.5 万吨的糯稻向大竹的核心加工基地供应,缓解企业原料的缺口,降低企业从外地采购原料的物流成本。

王东表示,下一步还将扩大糯稻品比试验,尽力满足企业对品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大对糯稻机插、机收的示范推广,降低劳动成本,调动农户种糯稻的积极性。

新闻推荐

提效率拓销路 苎麻之乡喜迎变局

□本报记者周金泉日前,在“中国苎麻之乡”大竹县的田间地头、农户的房前屋后,不时可见打麻、晒麻的火热场景。在这...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