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先生”到“扶贫战士”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1-22 07:29 大字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大竹县四合镇石牛村是地处深丘地带的偏远山村,有贫困户162户、478人。因石牛村交通闭塞,经济条件落后,被当地人戏称为四合镇的“西北高原”。

2018年3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石牛村的帮扶单位。该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邓于勇被选派担任四合镇党委副书记、石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就这样,一个原本生活在城市的“教书先生”成为了扎根基层、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战士”。

破解瓶颈:他倾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2018年3月刚到石牛村,邓于勇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交通闭塞,就连村办公室都只能租用民房作为临时办公点。他暗地思忖:年底就要面临贫困村退出验收考核,眼下什么都没有,怎能如期脱贫?

为了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邓于勇与村“两委”干部一道积极争取帮扶资金60万元和项目资金400万元,完成了硬化公路8.2公里、便民路2公里,把办公室及配套设施修建完工,并督促修建和改造D级危房78间,解决了村民出行难、住房难的问题。他又争取帮扶资金15.376万元,规划并实施村道亮化工程2.5公里,安装路灯62盏,解决了2100人夜晚出行困难。石牛村三组贫困群众王文友说:“邓老师来了,把公路修通了,还是4.5米宽的水泥路,这要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邓于勇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娘家”——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娘家”先后给予村级阵地建设、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并带动全院教师参与扶贫工作,提供种养技术、医疗技术培训及义诊帮扶10余次,建立了卫生室、活动室、广播室、农家书屋,并申请创建了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脱贫致富:他找准路子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贫困群众要增收致富,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有力支撑。来到石牛村后,邓于勇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实际,及时引进大竹县争雨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开展药材种植项目,种植中药材300亩,吸收30名贫困群众到中药材基地务工,年实现收入达 8.7 万余元。石牛村从此有了特色产业。

此后,邓于勇多次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致富带头人前往成都及达州周边区县考察学习,最终结合该村的土质条件,决定发展黑花生和南瓜产业。随即,他向单位申请到10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购买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并发动农户种植黑花生100亩、南瓜200亩。采收时节,为了解决销售难题,他四处联系商家。2018年,每户种植户收益纯收入2600元。2019年,通过持续扩大产业规模,该村新发展中药材100亩,套种黑花生150亩,吸纳贫困群众21人到基地就业,预计实现务工收入7.6万元。

为了带动和鼓励农户(贫困户)勤劳致富,邓于勇争取帮扶资金43111元,购买1万株柑橘树苗,帮助村民发展柑橘产业。“村里搞起了产业,如今大家的腰包都鼓了起来。”提起邓于勇,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真情帮扶:他成为村民称赞的好老师

村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邓于勇的身影。邓于勇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主动跟村民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把沾泥土的故事、带露珠的素材、冒热气的现象、接地气的问题找出来、讲出来。在入户时,除了宣讲国家扶贫政策,当过医生、教过医学生的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村民宣讲医学常识,指导患病的村民用药,为村民累计监测血压500余人次。

2019年1月,在脱贫攻坚验收的关键时刻,邓于勇的父母亲同时生病住院需要照顾。但反复思量后,他还是回到村上,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打胜仗,能战斗,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在邓于勇的带领下,石牛村积极开展“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活动,定期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后备干部4人,发展新党员3人,党员中培养致富带头人6人;组织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3次;利用农民夜校开展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医疗常识等宣讲17次。

驻村近两年来,邓于勇从一个“教书先生”变成村民人人爱戴的“邓老师”。如今的石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开阔了,房屋漂亮了,产业兴旺了……村里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2019年石牛村整村脱贫退出后,邓于勇依然穿行在田间院坝,全力推动石牛村的进一步蝶变。

新闻推荐

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达州如何“唱”好发展“大戏”?

大竹川渝合作示范园达州是川东门户、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达州与重庆万州、开州山水相连,协同共进……在中央提出大力...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