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与明皇帝有“瓜葛”□王明辉
入伍参军来到广西,军校毕业后一直在百色工作生活,红色基因的熏陶,壮乡淳朴的民风民俗的浸润,不论是时间上的“他乡日久即故乡”还是情感上的“此心安处即故乡”,我已经把百色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也把自己当成了百色人。
然而,我对自己的出生地还是有着天然的眷恋心理,在对自己第一故乡的思恋和探究中,我竟然发现第一故乡与明朝的建文帝有些“瓜葛”,更奇怪的是,也与百色第二故乡有关系。老家与百色相隔千里,我与我的先祖也相隔数百年。然而,兜兜转转,百色与老家,我与先祖,竟然“机缘际会”了。我愿意将我的惊奇缘分写下来,与大家一道分享。
我的家乡与明皇帝有“瓜葛”
我的家乡是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柏家乡洪福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83户1308人,多数是王姓人家。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却与明朝的建文帝有些“瓜葛”。
洪福村与一个名叫王友德的人有密切关系。王友德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朝廷三品官员。据《大竹县志》(1992版)和《王氏族谱》(2009版,王守华主编)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王姓人入川始祖王友德公在明朝从政,官至副都御史。明惠帝朱允炆,因朝廷夺权之变,逊荒四川。友德公是随行护驾25臣之一,经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到大竹,落籍柏家乡。
又据《大竹县志》(1992版)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二月,帝由黔入蜀,在渝居近一年后,至大竹县善庆里(属李家乡)。”“善庆里,四山环……帝居此,不习惯粗食,随从侍臣程济、史彬、宋和、冯翁、王之臣等皆往业他省弃职旧臣家,谋寻财物以供帝。故副都御史王友德,亦回籍变卖家产,携资前来助帝……于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奉帝离竹,景贤、友德等徒步送行……帝离竹后,遍游蜀中名胜,友德仍归竹,卜居寿泰里。”
王友德何许人也,在下的先祖
清乾隆《大竹县志·选举志·仕宦》载:“王友德,累官至副都御史(正三品),本籍湖广蕲水,卜(选择)居大竹寿泰里。”清道光《大竹县志·人物志·忠义·明》载:“王友德,字秀卿,楚黄蕲水县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由明经廷试擢高第成进士。”民国续修《大竹县志·人物志·忠义》载:“王友德,字秀卿,楚黄蕲水县人。洪武时由明经廷试擢高第成进士。”三部县志均有王友德的记载,其中的“明”指明代;“经”指经科,有别于进士科,仍为科举考试科目,在洪武十五年开科;“廷试”指殿试;“擢高”指提拔;“第”指科考及第。
我的家乡洪福村原称寿泰里,据《大竹县志》(1992年版)载:“明代,大竹编户14里。”后来,民众在村里建了一座名叫“洪福”的寺庙,村名因此变更为洪福村。
而洪福村与王友德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王友德陪皇帝潜逃多年,后与皇帝分开回到大竹,最终选择在洪福定居(一说是隐居)下来,繁衍后代,因此,洪福村形成了以王姓人为主的村庄。
我与先祖在百色“机缘际会”
说来我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竟然与先祖“机缘际会”于百色这块热土。
原来,朱棣攻进京城后,“京师陷,帝欲自裁,程济劝止。内官(少监王钺)舁(抬)太祖遗箧至,嘱大难当启,四围及锁俱灌铁,帝大恸。碎箧得度牒(官府发给和尚、尼姑证明身份的文书)三张,曰‘应文、应贤、应能’,袈裟、帽鞋、剃刀各备,白金十锭;箧内朱书‘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行,薄暮会于神乐观。’帝曰:‘数也。’济遂为帝披剃。杨应能为应能,叶希贤为应贤,各易衣祝发,纵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帝既出,殿中五六十人俱痛哭,愿随帝……济等恐泄,遂奉帝去竹,遍游蜀中诸胜。登峨嵋,复入黔,遁迹白云山,结庐深谷人迹不到,又时往来云南、广西诸寺。时从臣如史彬、应能、应贤等俱已物故,唯程济与王友德侍……济精术数,数免帝于厄。一日,谓帝曰:‘可以归矣’帝遂登官府(广西思恩州)堂,南面跌坐,自白曰:‘胡濙名访张猎傝,实为吾(自称建文帝)。’问所欲,帝曰:‘愿送骸骨归故土耳。’”(引自“建文帝及随臣王友德逊荒大竹始末”一文)
提到的当年皇帝逃荒来到广西思恩府,思恩府就是今平果县旧城。据载:思恩府前身为唐朝思恩羁縻州,州治在寨城山,即今平果县旧城。当年我的先祖因为陪皇帝东躲西藏到过百色,数百年后的我竟然在百色与他“机缘际会”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大竹县采取壮大各类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等举措,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晚年...
大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