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大竹文昌阁

达州日报 2019-08-02 09:29 大字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提到南怀瑾,可谓是名扬天下,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他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家。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无人能出其左右;有人说他是佛学境界里的一位哲人;也有人认为他对道家研究得透,是真正的大儒。他的学问连通了庙堂与江湖。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的人来说,看他的书无疑是一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

这么一位大师,他是如何与大竹有交集的呢?还得从1937年说起。那年先生20岁,已有娇妻与贤子二人,他从浙江省国术馆毕业,逢“七七事变”,由杭州赴四川成都,参贤访道,创办《大小凉山垦殖公司》(一年后结束),后任四川宜宾《金岷日报》编辑、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于成都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选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研究班修业。到1942年,他参加老师袁焕仙先生(民国时代四川的宗门大德)主持的灌县灵岩寺禅七,随袁焕仙先生至重庆,会见主持护国息灾法会的虚云老和尚。作为袁焕仙老先生座下的上首弟子,后参与袁先生以及蜀中硕彥——大竹县的肖德明(静轩)等人在成都提督东街三义庙筹创维摩精舍,度化一方,四众共仰。后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阅藏。1945年秋后转至乐山五通桥闭关,阅《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至此,大师已参悟佛法。

1946年,先生时年29岁,婉拒了曾任四川省财政厅长的甘典夔送别墅留他,也笑拒了曾任四川大学哲学系主任的朋友傅养悟和中央军校教官的叶道信邀请他出任党魁的盛情,说:“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真想把我抬到火炉上烤啊!”无意卷入政治“火海”的他转至多宝寺继续闭关后,是年10月3日,来到大竹县文昌阁(原振文书院旧址)桂香殿主持禅七。

为此,南怀瑾先生于竹留诗两首(见复旦大学出版社《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南怀瑾著述收录1932年至2009年所作诗词,分为自序、西行集、海屋集、海东集、掩关集、美京集),此二首见西行集收录。

关于文昌阁桂香殿,大竹中学一七旬退休老师回忆说:“1963年我读书时,上文昌阁的主楼右边外是个斜坡,坡下修有厕所。坡向西面处有一断碑,文字风化不详,《县志》记载此处有接引佛一尊。估计那处乃丹桂堂,即诗中所述桂香殿旧址,面对小河,对面是南门忠孝祠。”

翻史书有记载可佐证:《道光县志·祥异志》载“道光元年,文昌宫丹桂连开三次”;《民国县志·祠祀志·典祀》载“文昌宫,在城南关外半里。高阜岿然,名五峰山。旧有圆觉寺,后改设‘振文书院’,接引石佛一尊,至今尚存,庙门石梯百级。明万历八年建有‘云霄联步坊’。清乾隆四年知县项樟培修,(乾隆)三十八年知县高秉永修魁星阁,同治、光绪两次补修。前有雁塔及古柏,今无存;后殿启圣祠有丹桂一株,名‘丹桂堂’”;《民国县志·舆地志·古迹》载“丹桂堂,县城南文昌宫后地势高爽,近临城郭,远眺西山,轩外除丛竹杂,树外丹桂数株,夏荫秋香,足供游赏”。

关于“禅七”,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此是汉地僧人修行的法门之一,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是以七天为一期的坐禅。打禅七的目的是为调身调心。所谓调身,就是叫身体不乱动;所谓调心,就是叫心不打妄想,常常清净。打禅七就是要在规定时间里,必须有所收获。

之后经年,南怀瑾先生云游四海,其身影与慧识流转于台北观音山凌云寺禅七、七堵法严寺禅七、东西精华协会禅七、莲台禅院四楼禅七等诸多禅七活动。

□杨柳 文/图

新闻推荐

竹城交警重拳整治五大交通乱象

本报讯近日,大竹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针对城区车辆“乱停放”“乱行”“乱鸣笛”“乱抛洒”和“行人乱穿”等乱象进行了整治,有...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