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一家的幸福生活
老唐的儿子喜挂灯笼
欢欢喜喜辞旧岁,热热闹闹迎新春。腊月三十这天,正值立春。是日下午,记者探访大竹县高穴镇官家村。暖阳普照,掩饰不住官家村里的浓浓年味儿。
来到3组易地搬迁户唐中明、简昌翠夫妇的院落旁,100平方米的川东民居,粉墙黛瓦,绿竹掩映,阳光照射下,浑如一幅水墨画。老唐一家四口,如今就生活在这画里。
走进室内,厨卫干净整洁,客厅里置有冰箱,屋里铺上了白瓷砖,水、电、光纤进了家门。可这样的好事,起初夫妇俩并不情愿,因为俩人一盘算,新房成本需要开支1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9万元,自家还得出1万元,家庭穷是远近出了名的;老房子再破,却是住惯的农家大院,新房子再好,没个养猪养鸡的地方不行。
老唐夫妇的顾虑,官家村第一书记唐瑛心里很明白:老房子不足70平方米,又是多年的砖瓦结构,低矮狭小不说,还随时面临垮塌的危险,关键是老唐不愿承担自筹部分资金。通过隔三差五上门,讲政策,算细账,一点一滴,唐中明的心被焐热了,“人家一趟趟跑,还不都是为了我们!”老唐很快在亲朋好友处借来了1万元钱,于2017年春节前搬进了新居。
短短三年时间,像唐中明一家那样,全村还有26户贫困群众入住了新居。如今,站在老唐新居门口远眺,水泥道路宽阔环绕,不时有车辆驶过,官家水库波光粼粼,不时有鱼跃鸭掠,远望处处是田园美景。
2017年底,时年62岁的唐中明万万没想到,因自己右腿残疾,妻子又多病,大儿子也是右手残疾,劳动能力相当弱,二儿子在外打工收入除了开支所剩无几,仅用了四年时间,经过勤劳苦扒,就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我可是向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拍过胸脯,过好日子不能全靠国家,自己也要努力,早日脱贫!”2018年,他家通过务工、栽种粮食、发展家禽、政策兜底等,扣除家庭生产经营性支出,人平实现纯收入7453.75元,与头年相比,人平净增了3000元,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身体不好,钱没啥来路,但现在吃穿住不愁,村‘两委’干部还动员我们加入合作社,让我们这些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稳定增收。”唐中明高兴得搂不住话匣子,“不瞒你说,我去年5亩田土,收获水稻1750公斤,包谷1000公斤,养了90只鹅,地里还种了青麻,还常到村子周边采摘桑叶和挖折耳根。”
唐中明说的合作社是官家村万家宏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藠头、柠檬等产业的培育、种植和销售服务。迄今,全村栽种藠头550亩、柠檬800亩。去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89万元,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0.11元。而老唐家去年发展藠头1亩、柠檬2亩,“今年藠头就有收成,亩产可达2000公斤,纯收入有3000块钱;柠檬到2021年才能挂果,按每亩500公斤产量计算,以每公斤6块钱销售,就可净赚6000元。”其长子唐兴武掰起手指算了一笔账。
唐中明一家搬进新居,开始并不赞同搞好环境卫生,还有抵触情绪。以前住在老房子,屋里屋外垃圾、农具随意摆放,鸡粪鸭粪随处可见,堂屋泥土蓬松,墙上电线成蜘蛛网……这已成为习惯。经过帮扶干部多次打比方和说服教育,并主动帮助整理家什和打扫卫生,让他一家深受感动。如今,走进老唐家,家具摆放有序,瓷砖地板洁净,整个房间显得亮堂、温馨,院坝干净整洁,给这个农家小院增添了勃勃生机。
“以前过年淡白,现在过年丰盛,我今年也要沾沾喜气,这不,在家门口挂上了红灯笼,贴上了对联。”唐兴武喜滋滋地说。记者出门一看,春联格外醒目,上联“满堂欢乐庆平安”,下联“心想事成永如意”,横批“新春大吉”。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记者婉言谢绝了老唐全家的真诚挽留,由衷地祝愿老唐一家的日子如大红的灯笼、春联般红红火火、富足安康。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13日,省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任晓春深入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考察调研达州市供销系统综合改革和服务乡村振兴...
大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