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出口加拿大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 大竹农民唐祥华和他的东汉醪糟

达州晚报 2019-02-01 10:59 大字

大竹东汉醪糟,是达州民营企业和地方农特产品的骄傲!作为改革开放40年四川百强企业名录的代表,东汉醪糟是达州仅此两家企业的代表之一,站在了四川民企的顶端。2018年底,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一行,为探寻大竹乡村旅游振兴经验,在大竹县旅游局局长何武的带领下,来到了东汉醪糟旅游景区。

按照走访流程,我们来到东汉醪糟初创地的时候,已是暮色四合,冬日的阴冷携裹着寒风和小雨,直往脖子里钻,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东汉醪糟和创始人唐祥华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秉承善良、朴实家风,数十年如一日传承醪糟技艺,终成一绝,走出川东,蜚声全国,并走向世界,而后又反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让我们油然而生感动和崇高敬意!

唐祥华,陡然见到他,你不会把他与一个年产8万吨醪糟、糯米粉的规上企业董事长联系在一起,而他就这样真实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循着他的足迹和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缓步走在承载东汉醪糟发展轨迹的月华老街上,穿越古今……斑驳的老厂房,创业的第一间老屋,溜光的青石板,街边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唐祥华如数家珍,对比如今东汉醪糟的辉煌与昔日的沧桑,这里记录着唐祥华的青春岁月和历经的辛酸。强烈的视觉反差,定格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历程,令我们感怀不已。

东汉醪糟博物馆,这里收藏着收割粮食、加工醪糟的原始农具,拌桶、风车、水缸、蓑衣等等一字排开,呈现的不仅是川东农耕文化的缩影,更是承载唐氏家族醪糟酿造技艺的一部历史画卷。“这些农具深深地融入了我的血液。”唐祥华感慨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具农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每想到这些,我才能清楚地记得来时的路。”

从记载东汉醪糟过去的博物馆到现在的加工生产园区,我们仅用了十几分钟车程——东汉醪糟旅游景区,具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美誉的大竹县月华食品园。而唐祥华,从年少开始,跟随改革开放的步履,这段路,他一路艰辛走了足足40年!景区由现代化工业生产园区、玉皇庙中国醪糟文化博物馆和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

虽是夜晚时分,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这里庞大的规模。“那里存储的糯米稻谷就有上万吨。”唐祥华指着不远处的仓库告诉我们。接着他引领我们走进了东汉醪糟发展过程的浓缩版展览室——有东汉醪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的获奖奖状、专利证书;有唐祥华向国家、省和地方领导人及国外友人推广产品的照片;还有精准帮扶脱贫的数据、姓名和后期跟进帮助的方向……一部记录东汉醪糟发展史的鸿篇巨著,令我们叹为观止,也见证和分享了一个农民企业家——唐祥华对醪糟酿造技艺的深情守护和传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那份眷恋与情怀。

东汉醪糟旅游景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柳醪糟酿造技艺”为文化底蕴,以现代化生产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醪糟文化传承、一流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产业扶贫三大主题建设的旅游景区。

唐祥华告诉我们,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产品有醪糟、糯米粉、醪糟汁饮品、汤圆心子、灯影豆干、免煮汤圆、米酒等7个品种80多个规格,年综合生产能力6万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及香港、澳门等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和地区,出口加拿大、荷兰、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已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醪糟生产、自营进出口经营企业。

东柳醪糟为中国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醪糟酿造技艺,获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瓶发酵原窝原汁醪糟新产品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其工艺属国内首创,综合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全国首条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无醪糟自动化生产线的空白。3万吨糯米粉生产线技改项目于2017年1月正式投产,糯米粉生产能力达到4.2万吨,全国排名第二,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糯米粉生产加工基地企业。

玉皇庙历史悠久,经翻修后,不仅是宗教文化活动圣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柳醪糟古法酿制的展示地和中国首家醪糟文化博物馆陈列地。

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大竹县委、县政府按照“以产带迁,以迁兴产”思路建设的月华镇易地扶贫安置点,选址关键原因便是能更好聚集政府引导、搬迁户奋进、企业支持等三方力量,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康。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距离安置点只有500米距离,公司专门提供就业岗位120个、首批解决15名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贫困户既有务工收入又照顾了家庭,大大提升了归属感、幸福感。

“东汉醪糟旅游景区不仅是文化传承者,也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典范,更是扶贫的重要力量。”大竹县旅游局局长何武说。

唐祥华,这个不足170厘米的川东汉子,凭着对家乡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以传承发扬农耕文化、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品牌、带领百姓精准脱贫致富为己任,成就了中国醪糟加工史上的一番伟业!他,历尽千帆,而归来仍是记忆中的淳朴少年。

而这一切,皆源于独门秘方制成的醪糟,这是唐祥华最为珍贵的香甜记忆。不仅是酿造工艺的传承,更是对家乡人民的守望和承诺,终将伴随他一生。

□本报记者 戚劲松

新闻推荐

签订项目协议29个 大竹川渝合作示范园区总投资超130亿元

本报讯近年来,大竹县秉承“招大引强、集聚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