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大竹县清水镇中心小学 何祥晶
小学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语感的培养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现在农村的孩子见识越来越多,但获取用优美的语言交流的机会基本上还是在课堂。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关键就在我们语文教师的身上。
教师范读去体验语感。小学生的认知经历和情感经历都比较少,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情感体验就更少。因此,他们往往都不能体会到文章的浓烈情感。小学生读书处于初步学习的阶段,模仿力较强,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课堂上我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悟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潮来时惊心动魄,潮过后余波奔涌,让学生如临其境,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情景创设去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朗读语境,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无论是从学习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都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朗读的情境。培养小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在读诵中激发想象力,扩大视野,增加自己的语言底蕴。如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对于作者这样的景物描写,教师不急于往下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几句,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勾勒出秋天一派萧条的景象,对作品的景物背景有一个主观的印象。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把后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文字含义分析给学生。在了解了作者远离家乡,对前途感到迷茫困惑的心境后,学生再对照之前自己对词中景物描写的印象,就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积累语言去深化语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要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感悟文章,培养语感。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读,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培养学生语感分析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既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又描绘了江南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语感。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段话从走向、速度、声音三个方面描写溪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通过抄写文中精美的片段有利于学生储存语言、积淀语言,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读为本去加强语感。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的学习与领悟中是多么重要。要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就成了一种需要。所以,在阅读教学法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反复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诵读中反复、仔细地品味句子的语调、节奏的变化,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多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而是不断变换训练方式,做到训练有素。在读的训练中,可采用默读、诵读、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便采用了多种的读书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朗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与享受。
总之,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但绝不孤立的过程,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小丹特约通讯员王晓林)近日,在大竹县庙坝镇中桔村红心猕猴桃基地,数十名村民正忙着采摘猕猴桃、分拣果子、...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