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地人”在大竹的脱贫攻坚路 大竹县团坝镇五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武哲的扶贫故事
10月24日,大竹县团坝镇农华村村委会办公室前的晒场上铺满了吊瓜子,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清洗、烘晾、翻炒……“今年吊瓜收益好,全镇共产出5万多公斤吊瓜子,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其中,175户贫困户户平分红500元。”谈起吊瓜产业发展情况,团坝镇脱贫攻坚办负责人、五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武哲如数家珍。
武哲是巴中市恩阳区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来到了大竹县团坝镇政府,一直从事脱贫攻坚工作。
“这辈子最亏欠的是我的家人”
“你一天早出晚归,把家里当‘旅馆’,我跟你生活到底图个啥?”妻子抱怨道。因为武哲常常加班到深夜,回到家中时,妻女早已入睡,第二天清晨,他又早早地离开。一年365天,武哲上班时间超过300天,妻子怀孕生产、母亲患病行动不便、父亲手臂摔脱臼,他都无暇顾及。
“这辈子亏欠最多的是我的家人。”武哲的妻子刘廷廷是资阳人,大学期间,两人便开始谈恋爱。武哲来大竹一年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武哲身边,很快,这两个“外地人”便在大竹安了家。
去年7月的一天,武哲正在参加大竹县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回头查”工作培训会。“你妻子都生娃儿了,还不赶快过来!”岳母多次打来电话催他。“再等一会儿,这个会议很重要,开完会就过来。”当他赶到医院时,得到的消息是:孩子正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当时他脑袋一下子就懵了,自责、难过……
因为常年忙于工作,他很少陪伴妻女。武哲满怀愧疚地说:“作为丈夫、作为父亲,我是不称职的。对于妻女的亏欠,我只能深埋心底,等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再慢慢补偿吧。”
“帮村民办事我有种成就感”
武哲还担任了团坝镇五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些年在农村工作,发现许多贫困群众生活确实不易,每当为他们解决一个困难、办好一件事,我总有一种成就感。”武哲自豪地说。
“要不是武书记的关心和帮助,我这日子真的是过不下去了。”提起武哲,五星村2组贫困户刘高荣激动地说。一年前,刘高荣的妻子患骨质增生腿脚不便,儿子儿媳均有病在身,3个孙子还在读书。尽管刘高荣拼命打工挣钱养家,仍是入不敷出。
武哲知道刘高荣家的困难后,推荐他儿子到外地务工,然后帮助他两个在镇中心校读书的孙子减免了学杂费,并帮他家申请解决了2个低保,同时在网上发布众筹资金2万余元,用于刘高荣的儿媳治病,还帮助他家购买2头小牛犊,确保刘高荣家有增收项目。
“做群众工作要有耐心”
2016年10月,团坝镇引进大竹县光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农华村流转土地发展吊瓜产业,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然而,在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的过程中,武哲遇到了棘手的难题。村民们思想守旧,对发展吊瓜产业持反对态度的居多。武哲同村支“两委”干部一次次地开院坝会,挨家挨户做工作,可有不少村民就是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农华村8组村民蒋思通就是其中的一个。
“你年龄大了,种玉米等农作物赚不了多少钱,还要看天吃饭。把土地流转出来一亩一年可得100元钱,还可以去基地务工,每天可得60元,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也会因此越来越好……”经过多番劝说,算收入账,蒋思通终于愿意将自己的1.1亩地流转出来。“听武书记的话没错,这比起种地强多了。”尝到甜头的蒋思通乐呵呵地说。
通过多方努力,农华村流转土地630亩种植吊瓜,并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全镇发展吊瓜产业1800余亩。今年该村群众预计依靠吊瓜产业共计分红9.5万元。
在武哲的微信朋友圈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扶贫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作为扶贫人,累并快乐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承诺,默默地在脱贫攻坚路上砥砺前行。
□邓小丹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平安建设,夯实社会治安基层基础,牌坊乡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每天由各村(社区...
大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