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三乡”路径追寻久违“乡味”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6-06 05:23 大字

蜀评

□何武

《人民日报》日前刊发了一篇题为《乡村游别丢了乡土味》的文章,文中写到: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乡土味”,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以全域旅游为方向,打好乡土牌,下好一盘棋。

人们离开城市来到乡村,就是为了去乡村追寻久违的“乡味”;相对于城市旅游和景区旅游而言,乡村旅游既体现了吸人眼球的颜值,又折射出独特的气质。笔者观察近年来大竹县的乡村旅游,其中的“乡味”就耐人寻味。

淡淡的“忧伤”

近年来,大竹县的乡村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全县2014年接待游客153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4亿元,占全县GDP3.71%;2017年接待游客27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1.3亿元,占GDP6.84%。大竹县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强县,达州市两个五星级农家乐落户大竹。但在乡村旅游大踏步发展的喜悦中,也出现了淡淡的“忧伤”。

“凋萎的百合花”。某村大力发展百合花,由于市场行情好,农民规模种植,花开时节,众多游客络绎不绝。正当该村激情高涨准备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百合市场行情低迷,百合花凋萎不再,游客变过客。

“闲置的大洋房”。有业主在海拔上千米的青山大兴土木,修建了洋气的圆顶洋房,闲置数载出洋相。

“破碎的花乡梦”。某投资人在无策划规划的前提下,追赶时尚潮流,大片租赁土地种植花卉,将乡民排斥在外,圈地围墙,收取门票搞旅游,终因同质化严重,荒草丛生,无乡村文化主题,变得“六神无主”。

深刻的“启示”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忧伤”,总是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乡村旅游要发展,“三乡”要素是根本,即乡野、乡村和乡民。

乡野生态是基础。天然大氧吧,山清水秀景,绿色食品地。坐拥殷实的农业,尽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闲情逸致。

乡村宜居是关键。美丽乡村,宜居家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愉悦感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天然情趣无不彰显乡村的吸引力。

乡民参与是核心。满眼乡野不见乡民的现象应摒弃出现。乡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要利用乡贤带动,又要全方位、多角度培训乡民,解决人才的瓶颈问题。

乡村旅游要发展,“三乡”要求是路径,要有乡土气息,要办好乡村节会,要记住乡愁。

要有乡土气息。乡村旅游的“城市化”,会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从而使得乡村游的生命周期缩短。休闲娱乐项目在突出体验性、互动性、文化性、科技性的同时,要注重乡土气息,比如大竹县太极岛的亲子厨房、河水荡舟,巴野飨的抓猪比赛就是很好的代表。旅游商品应在文化性、特色型、品牌化基础上突出乡土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东柳醪糟系列产品、巴野飨等旅游商品因为注重乡土性屡屡在全省大赛中代表达州获奖,便是很好的例证。

要办好乡村节会。节会活动要发挥好“四个效应”展示四个“力”。眼球效应——扩充精彩视觉的冲击力,窗口效应——展示旅游形象的创新力,经济效应——引领市场化运作的延续力,引擎效应——促进区域发展的协调力。

要记住乡愁。乡愁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一种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给游客提供一个“家”,有家才有乡,有乡才有情,有情才有愁,有愁才会“常回家看看”。旅游业有别于其他经济部门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化性,乡村旅游的动机是为了寻求乡愁的物质和文化享受,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其本质是文化消费。

乡村旅游就是寻找乡愁,于城市居民而言,梦里依稀故乡美,万水千山总是情。

(作者系大竹县旅游局局长)

新闻推荐

被执行人“躲猫猫”法官耐心调解化纠纷

本报讯获悉被执行人的下落后,法院执行干警前往执行,可被执行人却“躲猫猫”。近日,大竹县人民法院观音法庭执行干警辗转数地...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