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观行”豆腐干源于善行结下的缘

四川日报 2018-06-05 06:44 大字

大竹“观行”豆干,起初称作“仁”字豆腐干。始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一场善事。

相传,1890年初的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携儿女访亲途中被劫一空,沿途乞讨来到大竹县兴隆场。兴隆场人称“仁”字号袍哥大爷刘炳然将一家人收留,免费提供食宿。暂住数日,临走前,老者做了一道“黄金龙须”(豆腐干切成的细丝),并将其制作手艺及配方传授给刘炳然作为答谢。刘如法炮制,食客皆奔“黄金龙须”而来,于是萌发开设制作豆腐干作坊的念头。

是年初夏,刘炳然的豆腐干作坊开张,并在定制豆腐干的模板上刻上36个“仁”字,做成的每大张(一市尺见方)豆腐干上的36小块中均显一个“仁”字,故称“仁”字豆腐干。因每张豆腐干折成三折,可承受一桶水(约25公斤)重的拉力,被列入《大竹县志》。1926年,刘炳然把“仁”字豆腐干秘方传于独生女刘明菊。

1931年,刘明菊嫁入观音乡永兴村贺家沟(现观音镇雁尔村),便将豆腐干制作工艺带入贺家。后来刘明菊将豆腐干制作工艺传给儿子贺献政。1979年,观音公社创办集体企业,把豆腐干作为当地特色产业来抓,刘明菊受聘作技术指导,孙子贺瑞富跟随一同前往。

后来,贺瑞富在老家添置了豆腐干生产用具,开始了传统手工作坊生产。2000年,大竹县观音镇贺家豆干厂成立,随后,“观行”商标成功注册。2012年,贺瑞富总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厂区,将原厂注册更名为“四川省贺家观行食品有限公司”。自此,“观行”牌豆腐干被评定为“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公司已跻身为县属规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王晓林本报记者徐莉莎整理

新闻推荐

23个“扶贫车间” 吸纳668名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大竹县在脱贫攻坚中依托越洋电子、西部鞋城、图藤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月华、东柳、竹阳等乡镇(街道)建立涉及服装...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