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欢声笑语从这里飞出 ——达州市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图景扫描

达州日报 2017-09-17 11:09 大字

[摘要]——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图景扫描

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搬迁村民新家贴“福”字

房子是家的载体,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对于困难群众而言,新的安置点更是他们新生活开始的地方。

这个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季节,点缀在达州山水间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院迎来了它们的新主人,欢声笑语正从这里飞出……

笑颜绽放

金秋竹乡,满眼葱绿,阳光撒向一栋栋林立的小楼,白墙红瓦熠熠生辉,房前屋后蔬菜满园,还有338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752平方米的幼儿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一应俱全……这里是大竹县月华镇137户417名易地搬迁户的新家,也是幸福的起点。

“来来来,快进屋里坐。”刚踏进门,今年8月初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焦云修老人,便迫不及待地带领记者参观他家的新居。“我们老两口是第一批搬进来的,搬家之前,房屋已经装修好了,水电气也不用操心,还送了电视机,这都是党和政府的功劳啊!”焦大爷乐呵呵地说道。

在焦大爷家,光洁的地板上,各种家具摆放有序,抽油烟机、热水器、洗衣机等一般城里人才有的家电一样不差。窗户上火红的“福”字窗花特别显眼,这也是焦大爷此刻心里的感受。

然而一个多月前,焦大爷和老伴还住在天星村2组半山腰上破旧的土坯房里。“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这么漂亮的楼房。我们两人都有低保、老农保、粮食直补、土地流转费。另外,政府安排我每个月扫扫地还有500块的工资。我一个人每年就有一万多块钱收入呢,明年脱贫没得问题。”现年75岁的焦大爷,算起这笔收入账来如数家珍。

此外,焦大爷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致富职业”——穿鞋带,每双0.15元,上门收货。这是由中国西部鞋城达州金少爷鞋业有限公司,在月华镇设置就业“扶贫车间”,设置岗位80余人,已帮助28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为了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月华镇坚持“搬迁与脱贫并重,安居与乐业并举”的原则,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量身订制”致富路子,拓宽增收渠道。

住进新房是幸福的开始,为了让幸福感长久的留在搬迁群众的心中,大竹县搭建起党建引领平台、惠民服务平台、社区治理平台“三大平台”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农村新型社区自我管理新模式。

笑声爽朗

白墙黛瓦的川东民居,家家户户门前的微田园,错落有致的28栋新房,渠南乡大山村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该村易地搬迁涉及11个村,共54户135人贫困村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统一规划、委托代建”方式建设,目前所有搬迁户已入住并拆旧复垦。大山村54户村民分别从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搬入新居。

“吃晌午了没,快来歇歇脚……”搬进新居的渠南乡大山村村民万清阳热情地招呼着记者一行。

62岁的万清阳患有股骨头坏死,妻子文林珍患有老年痴呆,身边一刻也离不得人。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屋前的“开心农场”里采摘自己种的蔬菜,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在屋前屋后都种了蔬菜和农作物,保证了一家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

随后,健谈的老人跟记者拉起了家常,“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经常遭洪水,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房子和庄稼都会被洪水淹,受灾严重的很。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而且我还可以在柑橘和柠檬基地就近务工,有的时候出去收点废品,收入也增加了。”

渠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拟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30760人,“十三五”期间全县拟建集中安置点190个,规划4年完成搬迁任务。2016年已建成安置点43个、完成易地搬迁9269人。2017年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64个、完成搬迁8741人,目前房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由于渠县地处渠江流域核心区,类似万清阳屡遭洪患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为此,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选址上,渠县坚持“两避开”——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洪水淹没区,切实避免二次搬迁,因灾返贫。

渠南乡大山村第一书记邓强介绍,新的安置点水电气、光纤网络都一应俱全,并且还有配套的卫生院,方便村民就医,并且现在村民到乡镇都十分便利,而且给居民的门前屋后留有“开心农场”,他们可以在这里种植蔬菜和农作物。村里还为易地搬迁的村民办理了就医卡,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病,村民住院只用自己支付10%的医疗费用。村里还办起了农民夜校,每个月开班两次,给村民提供技术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文化方面包括树立孝感教育和感恩教育,让村民懂得爱老敬老,以及懂得感恩感激等。

告别大山村时,搬到新居的十多位村民正利用农闲时排练腰鼓舞,欢庆的腰鼓声中夹杂着村民们的笑声,传得很远。

笑逐颜开

9月的一天,达川区万家镇凉风村五组贫困户于云国收获了满载幸福的礼物——搬进了做梦都想要的新房子。作为整个安置点最早住进去的人家,于云国已经在家门口晒起了刚收获的谷子,金灿灿的谷子铺满了门前的院坝,成了他家门口的地毯。

事实上,用“地无三尺平”来形容凉风村十分贴切,这个村子距县城60多公里。东邻开江任市镇凉风垭村,南接樊家村,西与黄家沟村接壤,北连大滩乡。交通极为不便,没有网络,村民看病困难,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是万家镇唯一的贫困村。但为了让困难群众住得舒心,仅有的一块地势平缓的土地被选来作了安置点。

“一些贫困户住在比较陡峭的山上,走路到通往镇上的公路要1个多小时”。万家镇镇长黄趾宣告诉记者。

为了让凉风村早日脱贫,让贫困户走出破败的砖墙瓦房,住上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的小楼房。今年3月,达川区采取“统规联建”了11套安置房,6月底楼房全部建成,整个住房占地1.5亩、微田园占地2.8亩。安置点内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齐全,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农民夜校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待村民全部搬迁入住后,村民以前楼房将拆旧复垦。

“下午我要到专业合作社去上班。”吃完午饭,于云国向记者谈起了他下午的“工作”。于云国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家到镇上全是平坦的水泥路,坐车只要20分钟,十分方便。如今他在凉风村天鹰寨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点零工,每天有百多元收入,家里开支足够了。

万家镇镇长黄趾宣告诉记者,为了让易地搬迁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村支部、村委会扶持本村种养能手成立了碧草园家庭农场、地来宝种植专合社和昌盛养殖场,通过专合社带动搬迁户种植银杏、药材,养殖肉牛实现脱贫增收。“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也可以到村里的产业基地工作赚钱。未来,凉风村将计划建设民俗经济,通过开发观光旅游、农家乐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当记者采访结束离开时,于云国与老伴向记者提了个小小要求,让记者用相机为他老两口在新楼房大门口照张合影照。当记者按下快门时,这位六旬开外朴实的老人看着老伴,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

□文/本报记者 魏华 特约记者 王晓林 见习记者 刘青青 图/黄江涛 唐兵 王勇 龚其明

新闻推荐

屠宰场污水直排 大竹县迅速督办

8月22日,达州市大竹县接到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转交群众来电来信举报件,反映该县欧家镇生猪屠宰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每天杀猪后废水、垃圾直排入旁边的小河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环境。...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