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桨影绕新津

成都日报 2021-04-12 00:39 大字

清道光县志所载新津修觉寺

杨立/文

成都平原之南,有一座小城被称为“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静静矗立在岷江畔的涛声桨影里,这就是新津。杜甫或会友或览胜或谋生,曾多次游历新津,登过修觉山;陆游曾于此送别范成大东归,写下动人的诗句;此外,苏辙、范成大、钟惺、李调元等文人雅士也先后来过新津,留下了流传百世的锦绣文章。

1500岁 新津不“新”

《说文解字》云:“津,水渡也。”城曰新津,自然与江河、渡口有关。几千年来,哺育了川西坝子的岷江水系之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西河、南河等重要河流,就在新津城的东南处汇聚成大川,再向南奔去。

新津是住在水边的城市。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五津”这一地名,多数学者认为它与岷江和位于岷江之上的新津有密切关联。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沙头津,刘璋时召东州民居此,改曰东州头;五曰江南津。”古时五津之一皂里津所在位置就在新津南河对岸的邓公场。直到清代,从都江堰至新津一段的岷江(金马河)还活跃着五大渡口,分别是青城渡(徐家渡)、苏家渡、三盛渡、江原渡、新津渡。

依岷江之势而生,得津渡之利而盛,新津自古水陆通畅,物产丰饶。但从历史角度看,新津已不“新”了,距今快1500年。溯岁月之长河而上,乘道光间《新津县志》之一叶扁舟,在浸润墨香的纸页上,在竖排楷体的汉字间,寻新津之幽探时光之秘,小城的历史次第展开。

新津,秦时为蜀郡地,汉时为犍为郡武阳县地,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设置新津县。据县志记载:“北周置新津县……闵帝元年置新津县徙犍为郡治,县仍属犍为郡,李膺《益州记》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县名本此。”此乃新津县名之始,经上千年发展演变,时而邻地相并,时而县治移迁,终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明代,新津县依旧属于崇庆州(今崇州市);清代,因崇庆州降为成都府散州,其下不再领县,新津又直属于成都府。

新津故城,也就是北周建县以来的城池,在清代县城的东边五里处。在隋文帝开皇年间,才迁徙到现在的位置。新津在明代以前是没有城墙的,明成化年间,时任知县唐昭修筑土城,开辟东西南渡口三门,土墙傍水而筑,三面临江。明正德年间,时任知县田觳和佥事郝邵率众以石垒墙,城周长为二里七分,共计四百八十六丈,高约一丈多。护城之池深一丈三尺,宽一丈五尺。1644年“甲申之变”,张献忠率军攻克成都,位于成都南边不远的新津,城池尽毁。

到了清康熙年间,时任新津知县常九经在县城旧址上简单地修缮了城池,用以护卫百姓。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任知县曾勉重新修建县城,规模比明代更大。城墙高约一丈五尺三寸,长六百七十五丈,周长约二里七分半。县城因地制宜,共设置了五座城门。东边是长乐门;西边是太平门;而南边开辟了两道门,大南门叫武阳,小南门叫汲清;北门是兴义门。每个城门都相应修建了城门楼。因紧邻江河,城市偶尔会受到水患的威胁。嘉庆十九年(1814年),新津突遇岷江洪水,南边两段合计长约35丈的城墙被冲毁。

祠庙渡桥 迎送岁月流年

自清乾隆起,奠定了新津的基本格局。小城的文化中心文庙建立在城内之东;崇圣祠立于文庙大成殿之后;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宫在县东外,宫前是一座文人士子无比崇敬的魁星楼。与古代科举文运相关的另一处建筑文峰塔,修建于县城南河对岸的雪峰山上。

县城内祠庙寺院林立,火神庙、轩辕庙、城隍庙等择地而立,观音堂、经藏寺、韦陀堂等临街而修。清代以降,随着外省移民渐渐增多,城里还修建了一些会馆,供奉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神明,作为外乡人的精神庇所。城内县衙东边有关帝庙(陕西会馆)、城东有禹帝宫(湖广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等。

县城之外,城西有供奉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庙;城东南河岸边有紫云宫,城外以东修建了道教建筑五显庙。坐北朝南的关帝庙在县城西门外数百步,祭祀上苍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风云雷雨山川坛建在西门外,社稷坛和先农坛在东门外的不远处,为纪念唐代贤官章仇兼琼的寅德宫祠在城南通济堰岸边。

城内外还有一些存在过又消失了的建筑,比如原在县东的盘古祠早已变成废墟,渐渐为人所遗忘,留于世间的痕迹不过是纸页上的寥寥数字。往来成古今,终究抵不过岁月的还包括了刘公祠、瞿君祠、武圣祠等。

在新津自然有不少与“水”有关的庙宇。位于县城南边的邓公场建有镇江庙、东门外有龙神庙。在县城南边二里处,还有一座由新津彭山眉山三地出资共建的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远远呼应着位于岷江出山口的灌县崇德庙。被修葺过的龙王庙默默守在城内,供百姓祭拜。新津的百姓感恩、虔诚、淳朴,渴望被神灵所守护,祈福水患少一点,丰年多一点。

江河汇聚地,桥多渡亦繁。在县城外东北角,旧时有大树根倚石越沟长到对岸,百姓便形象地称之为根搭桥。城西有青龙桥,造城外北方有凤尾桥,城外西南角有回龙桥,城外东北角有兴义桥,城东有善人桥等。县城附近的津渡也有不少,县东二里有大江三渡,南城下有南河渡,县南邓公场处有袁家渡;在县北数里处,文井江上密集地设置了龙王渡、蔡家渡、西河渡等。一座座渡口,一条条舟楫,载着来往的商旅百姓,送走了幽远的岁月流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940年12月,历史学家顾颉刚由双流乘车到新津游览,其《新津游记》说:“新津县城关比双流县小,可是就它的形势说,岷江、西河、南河前后环绕,天社、修觉诸峰峙于前,鹤鸣接于右,牧马环卫于左,很富于‘襟山带川’雄壮之观。”

顾颉刚此言得之,新津之城,小巧精致,颇有雅味。明代杨升庵认为,李白《送友人》一诗中描述的景象正是新津,所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山川秀丽在新津境内渐渐形成了十二处人文景观,合称为“新津十二景”,分别是:堰堤春涨、牧马秋成、驿路桑荫、花桥蚕市、西溪晓渡、南港晚渔、修觉诗碑、宝华钟梵、莲华接翠、稠粳出云、琴堂古柏、凤尾丛篁。十二景中,有四处景致与水有关,有四处景致又与山有关,充分展示了新津拥山抱水之地利。

诸多景致中,第七景修觉诗碑最为不凡。此碑指的是修觉山上修觉寺里的诗碑。修觉山是川西文化名山,在清之新津城的南河对岸,明代《蜀中名胜记》有载: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修觉诗碑上刻的是诗圣杜甫和放翁陆游在新津时所作的诗歌。杜甫或会友或览胜或谋生,曾多次游历新津,登上过修觉山;陆游曾任职蜀州通判,当时的新津为蜀州辖县,陆游曾于新津送别范成大东归,并写下了《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等诗。此外,苏辙、范成大、钟惺、李调元等文人雅士也先后来过,留下了流传百世的锦绣文章。

今日之新津,老君山上的梨花开得繁盛,而修觉山上的古迹荡然无存,只剩几棵上了年纪的老树在坚守。为江河所环绕的小城,历史的背影越来越远,曾经庄严的文庙、高耸的城墙、古老的街巷、林立的宫观庙宇、川流不息的船只……都如古老碑刻上的字迹,变得漫漶不清。古老的故事是古老的歌谣,传唱于新津人的血脉深处。不舍昼夜的岷江,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新津像停泊在五水汇聚处的一只小船,听历史和现实的涛声依旧。一座诗意的城市,必定载着一方水做的乡愁。人们仿佛还能看到,杜甫登高吟诗、苏轼临水洗砚、陆游雨中乘船……

传承着优秀的文化,新津不新了。深耕于当下和未来,新津更新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提高医疗技术 携手共保健康

首例胸腔镜下肺结节手术的开展,实现了新津地区微创技术的新突破。新津区各医疗机构近年开展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为向群...

新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