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坐标中新的亮点
3月2日下午,2019年首场“金沙讲坛”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兼职教授卜工先生与成都观众探讨古蜀文明与早期中国的关系。卜工先生认为古蜀文明具有四大特征:大江传统、本地特色、包容开放、传承有序。他认为:礼制道出了古蜀文明的核心特色就是中华传统!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卜工先生介绍,古蜀史迹见于《山海经》《华阳国志》《蜀王本纪》和李白诗篇等文献。虽不是正史,但也绝非空穴来风。“以往,人们只了解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以为那就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全部,就是中国古礼唯一的至高境界。可是,川西平原发出一个浑厚低沉的声音:且慢!中华文明还有别样洞天,这里还有更多精彩!”
高鼻深目的铜人头像和纵目大耳的兽面神器,与中原现实生活的人物与艺术作品的写实风格明显不同,难道它们是天外来客?抑或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起源之谜扑面而来。卜工先生认为,在早期中国古礼天下的视角下,古蜀许多特产不仅在早期中国,就是在古代世界也是独树一帜,西方的文明因素很难与其攀上亲缘关系。礼制道出了古蜀文明的核心特色就是中华传统!
他认为,长江流域土生土长的古老礼仪傩礼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川西地区,经过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完善与升级所形成的认识和仪式体系就是古蜀礼制。最充分最完备的展示就是古蜀祭典:大俗大雅国家级别;王朝气派傩礼巅峰。
他说:“古蜀文明博大精深,内涵复杂。与夏商周各个历史阶段的王朝遥相呼应。其中,尤以与夏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三星堆文化的陶盉与谁家最亲显而易见,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陶盉在古蜀落地生根早已成为常识,牙璋的研究更让人们看到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的流淌,这骨子里的东西让人想到《史记·夏本纪》注释里关于 ‘成汤伐桀放于南巢’的记载。商代青铜礼器的因素,包括‘三件套’的规则都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的礼制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智慧结晶,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通,基因相同。”
“三星堆的青铜器是古蜀礼制的集中代表。900多件青铜器能够看出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者数量不多,这反映出古蜀文明与中原有联系不假,但拥有自己独立起源和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距今五千年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始终保持传统,全面发展,在精神和物质文化各方面都创造出奇迹,这在早期中国的其他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早期中国文明灯塔照耀古蜀
“总结古蜀文明历史贡献,我想到夏商周考古学的一代宗师邹衡先生的赞叹,他说‘可以想见,当时屹立在中国西南部的这一古国是何等气派’。古蜀文明显然犹如灯塔一样照亮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她既是中华文明历史坐标体系中新的亮点,也是诠释中华文明内涵的瑰宝。”什么是古蜀文明?从距今近五千年宝墩古国,到三星堆、金沙王国连续稳定发展的、长江传统清晰的、本地特色浓郁的、包容特质明确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就是古蜀文明。卜工先生认为,古蜀文明具有四大特征:大江传统、本地特色、包容开放、传承有序。
卜工先生说:“历史的逻辑从哪里开始,思想的逻辑就必须从哪里开始。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南北两大古礼体系交相辉映,彼此借鉴,互相补充,共促发展。长江大系的傩礼率先推出‘礼器有套路’‘器物讲序列’‘诚信有证件’等一系列古礼规则,开后世军功爵位之先河,推等级制度之滥觞,居功至伟。距今七千多年,高庙首创的兽面纹始终在大江上下自由飞翔,连续不断地游弋在陶器、玉器、青铜器不同的物质载体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精彩纷呈,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巧夺天工,神秘的境界、神奇的工艺、神圣的仪式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源头。这就是文明的基因,就是古礼的DNA!而古蜀文明精彩的内容无不与长江文明血肉相连。这就是大江传统的含义所在。”
“在学术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基石,是中华文明的丰碑和醒目的历史坐标。商史成为信史,殷墟文化擎起时代的旗帜。古蜀文明同样如此,其意义则集中体现在中国古礼的大系和类型方面。她与夏商周王朝比肩同行,力挽长江独特之传统,令黄河长江文明交响曲绕梁千载经久不息;她开西南地区文明之先声,泽披后世,光照千秋。”他说:“这个历史坐标显示:古蜀文明的高度与辉煌本身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她深刻诠释中华文明的灿烂一员拥有独立起源,底蕴深厚,文化复杂,影响深远,体量庞大,纵深辽阔,传承接力,创新发展的特征。”
他表示:“这个历史坐标显示,古蜀礼制独步天下,虔诚信仰至高无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巅峰时刻凝聚力量。中国古代文明从满天星斗的起源开始,不断放射出礼仪之光,不同文化接力传承,到西周时期终于汇成多元一体的礼制大系。历史证明:礼制的发生发展、成熟完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经历,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本脉络,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色。”
他说:“在这个历史坐标指引下,人们不仅能够透过重重历史迷雾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更可以感受早期中国文明灯塔的光芒,古礼天下的文明帷幕正徐徐拉开。”
“金沙讲坛”再次引发文化热
3月2日下午,450个席位的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听众中不仅有考古爱好者,更有不少川内考古学界的专业人士,甚至大咖。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卜工先生以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语言,从中国远古的礼制开始娓娓道来, 解读晦涩难懂的中国远古礼制,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卜工先生的讲座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古礼核心来解读三星堆傩礼故乡的青铜文明;解密蜀王大典祭祀坑出土器物,阐释长江上游文明巅峰时刻的绽放,立意高新,视野开阔,对比研究深入浅出,为古蜀文明的研究和探索另辟蹊径。”专程赶来聆听讲座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唐飞说,报告带领大家深度了解古蜀文明与早期中国的重要关系,激发了学者的学术初心和激情,也增强了努力探索三星堆文明的信心和雄心。
研究先秦文明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领队杨占风博士当天专门赶来聆听这场讲座,他说:“卜老师的观点很新颖,对我们解读古蜀礼制、认识古蜀社会有指导作用,能开拓我们认识古蜀的视角,对我们的研究、发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此次讲座也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文化志愿者董恒荣在网上抢到了预约名额,他说,这场讲座的预约名额3分钟就抢光了,十分火爆,他2日下午早早地就来到学术报告厅,看到检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此外还有没有抢到预约名额的听众排队等候开讲前候补入场。他说:“这是‘金沙讲坛’文博知识讲座的诱惑,更是文化大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体现了成都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对古蜀文明融入骨子的成就感,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对古蜀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文明智慧的赞叹。”
“金沙讲坛”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社科联(社科院)承办,是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成都市社科普及基地、“紫金讲坛联盟”成员。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学术文化、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着力打造“名家荟萃的大讲坛,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每年的3-12月举办现场讲座,坚持公开、免费向全体成都市民开放。本次“金沙讲坛”开展的专家学术报告是四川省“古蜀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活动之一。
卜工解读古蜀文明
人物名片
卜工先生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汉代以前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著有《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和《历史选择中国模式》,并参加《晋中考古》、《忻州游邀》考古学专刊的编写,特别关注中国早期历史的研究。
早期中国古蜀实力不容小觑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的发现震撼了世界;1995年宝墩古城在成都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发现;2001年2月,成都金沙遗址被发现……一项项重大考古发现,向世界诉说着沉寂已久的古蜀曾拥有过怎样的辉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卜工先生在精彩演讲《古蜀文明与早期中国的关系》中表示:早期中国,古蜀实力不容小觑。
1995年宝墩古城在成都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发现,可以确定是三星堆文化的直接前身,是川西平原古蜀文明的早期阶段。卜工先生接着介绍,2001年2月,成都金沙遗址被发现。这是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的重要阶段,其年代大致在商周之际到春秋前期,与三星堆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至此,川西平原古蜀文明的发展线索就比较清楚了,从宝墩古国到三星堆、金沙王国的历史进程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一个独立起源,连续发展、特点鲜明的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诸多历史丰碑一样巍峨屹立在古代世界的东方。卜工先生说,从宝墩、三星堆到金沙,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都令天府百姓豪情满怀,令国人拍案叫绝,令世人叹为观止,令学术界激动不已。夏商周考古学的一代宗师邹衡先生曾经充满激情地赞叹三星堆的规模与郑州商城等量齐观,与鼎盛时期的商人都城相提并论本身就是极高的评价!
为什么大师如此激动?因为自1928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以来,人们就翘首以待目睹商代王朝的国家风采,可是经过发掘的11座大墓,也就是晚商的王陵都尽数被盗,王者风范已然失色。三星堆祭祀坑完整保留又经科学发掘,怎能让人不高兴、不激动?更重要的是祭祀坑的发现,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再现出古蜀祭典的王朝气派。1号坑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琥珀、石器、陶器等各类器物420件,象牙13根,海贝62枚。2号坑的青铜器735、金器61、玉器486合计1300件。另外还有象牙67根,海贝4600枚。
如此巨大体量的灿烂文明,如此举世瞩目的重要发现,如此神秘诡异的视觉冲击,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独领风骚。“早期中国,也只有古蜀这位神秘的旅伴才拥有持久、全面抗衡中原商王朝的综合实力,不是在个别的时间段上而是在历史的全过程中,并且能够在最后的关头完成致命的反击。这无疑就是古蜀文明的魅力所在!”
古蜀文明的基因就是中华文明
大家都去过三星堆,不知有没有注意到,三星堆的铜兽面、兽面具、跪坐人像、圆形人头尊、罍等都是三件一套的;长得像方向盘的太阳形器是六角形,还有兵器……就连出土的虎牙也是三枚一组的。这说明什么呢?
卜工先生认为,早期中国是古礼时代,礼仪之光汇成文明火炬。考古学是通过礼制认识古代文明成就的,古蜀文明就是见证。卜工先生介绍了他的“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理论。他介绍说,《周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是第一部成文的礼制法典,但是,此前必有更加古老的礼仪制度存在,这个早于周礼的礼制就叫古礼。礼制的发生发展、成熟完善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经历,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本脉络。这个早期中国的基本理论他便称之为“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卜工先生认为,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是早期中国理论的重大课题和关键内容,因为与古蜀有关,所以,要特别强调考古学研究早期中国的主要抓手是超大聚落、超级工程、超常祭典、超凡礼器。“我认为这也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标准。” 卜工先生说。
“古蜀文明的精髓是礼制的发生发展、成熟完善。” 卜工先生说,“三星堆、金沙的发掘成果表明,古蜀文明的核心是礼制的精彩与高度,当时的祭祀是国之大事,是举国之力,是国家级别,绝非民间活动。因此,这些重要发现与以往见到的普通遗址大相径庭,精彩绝伦,神秘诡异,空灵飘逸就形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印象。因为,礼制原本就是顶层设计的产物。”
卜工先生特别介绍了在古蜀文明中的“三件套”现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兽面、兽面具、跪坐人像、圆形人头尊、罍等都是三件一套,神树可能是一大带两小,有两套;长得像方向盘的太阳形器,就是六角体。还有兵器,就连虎牙也是三枚一组。“这种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制度存在的见证。三星堆祭祀坑报告推测当时的场景应有布置,器物的放置除规定顺序之外,礼器还有固定的配套数量,这就是古礼三件套制度。”
“大家一定对‘三拜九叩’这句成语不陌生!一拜要磕三个头,所以三拜磕九个头。这就是3个‘三件套’,是动作礼节的最高规格,又被称作是大礼。为什么反复讲‘三件套’和其数量的多寡?因为是古礼的制度!”卜工先生现场“揭秘”。无独有偶,位于长江下游浙江的良渚文明中也存在“三件套”现象。“古蜀与良渚有共同性,属于相同的古礼体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古礼源远流长,传统千古一脉。长相虽不同,基因却一样,礼制道出了古蜀文明的核心特色就是中华传统! ”
蒙面铜人都是何方神圣?
观众进入三星堆博物馆,面对像队伍一样整齐陈列的铜人头像,常常会觉得纳闷,为什么它们有的饰金面罩,有的饰冠,有的圆头,有的平头,有的脸长,有的面宽?
卜工先生从三星堆神奇的玉璋图案上找到了答案。因为只有玉璋上的人像没有戴面罩,有戴平帽与尖帽两类,这时他才发现端倪,玉璋上的人像,把帽子都摘掉,区别就很明显了,原来,戴平帽的,是男性,戴尖帽子的,是女性。男子耳朵上戴铃铛,女子耳朵上戴耳环。男女的发饰不同,鞋履也不一样,男性穿尖头鞋,女性裸足。在三星堆铜人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在男性当中还有戴冠的,戴金面罩的。
在三星堆的祭祀大典中,代表男性的铜人头像数量多于女性,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主的阵容,耳饰铃铛显示出男性的动作需要明快的节奏和整齐的声音;鞋更是长途跋涉必备之物,看来他们枕戈待旦能够随时投入战斗。
“三星堆祭祀坑几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躲在面具后面,它们有的站立、有的跪蹲;有的全身、有的仅为头像,但面部表情却规范统一,千人一面,它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究竟是何方神圣?”卜工先生认为,这批铜人头像与铜立人像和跪坐人像的绝妙搭配组成巫祝队伍的豪华阵容。这些铜人正是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下属队伍,“象征着祭祀大典的有生力量;同时也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是拯救危机重建家园的主力部队。”
“铜人头像表现的是一支巫祝队伍的豪华阵容,是一种制度规格的具体表达,是蜀王决意力挽狂澜的真实象征。整个祭祀活动在神秘的蒙面仪式中进行,有固定的仪式程序,规范的礼器使用标准,严守‘三件套’古制,用铜偶献祭等等,都可能是国家祭祀的最高规格。古蜀祭祀与中国古代所有祭祀一样强调庄严肃穆、整齐隆重的氛围,而佩戴面具,统一着装;摆放礼器、安置祭品;宣读誓言,顶礼膜拜;杀牲献祭,燃柴燔烧;场面震撼,动人心魄,难以忘怀。”
卜工先生认为,用铜人头像祭祀,正是改变原始野蛮状况的物证。“古蜀的国家祭祀不仅有焚巫的内容,还有使用替身的证据,这个历史线索非常重要,是研究古蜀礼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的启发是:古蜀礼制在很多方面并不低于中原地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发明者、创造者、贡献者。”
成都晚报—成都发布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在成都新津,很多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一直有一个困扰,这类房子大多只有6—7层,建造时没有安装电梯给出行...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