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着力聚集上下游、聚焦新技术、聚合校院企地,推动产业发展强链轨道交通:“延”产业链“研”创新链

成都日报 2021-12-18 02:24 大字

2021年1月13日,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蓉下线。新华社发

走进位于新都区石板滩街道的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中车成都公司、中车电机、新誉、今创集团等60余家轨道交通产业行业标杆企业沿路一字排开,展示着轨道交通产业的实力。位于新津区的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同样如此,围绕新筑股份、中车长客公司等龙头企业,这里已集聚康尼机电、研奥电气等上下游配套企业50余户。

目前,成都拥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4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纳入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已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中线等国家重大铁路工程的深入推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成都将以“一校一总部三基地”为核心载体,着力巩固提升装备制造能级,做大做强制造服务业,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完备、发展动能强劲、竞争优势突出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延”产业链

整车制造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已经齐备

“这些年来聚集的企业,基本涵盖轨道交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主任李锐说,中车作为“链主”在成都铲下第一铲土,整个产业链的谋篇布局就已经开始,像中车这样的龙头企业落户到哪里,就会带动整个产业,形成产业链。特别是轨道交通产业的特殊性,也让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黏性”更强。“目前来说,整车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已经齐备。” 李锐说。

“链主”具备吸附效应。作为中车的配套企业,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选择落户新都,随之而来的,今创又带动下游企业新誉集团落户。

“链主”的吸附效应在持续。2021年,新津又引入北京博得轨道交通车门系统等10余个产业化项目落地。

先到的企业已经融入当地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从长春来到新津,不仅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我们也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车长客供应商、成都研奥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岩说,从2017年落户新津,企业营业收入连年增长,其母公司也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链条做粗了,有了足够的强度,我们的延链行动也在同步进行。”李锐说。

李锐所说的延链行动,是指从地铁车辆的生产,延伸到地铁维修,进而延伸到动车维修。2021年9月到11月,中车成都公司圆满完成了CRH6A-A-0453列城际动车组三级修试修任务。12月8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下发了CRH6A-A型动车组异地(成都)三级修维修资质,中车成都公司首次进入城际动车组检修业务领域。

“从最初只能修地铁,到如今可以修动车,为产业链后续拓展了很大市场,这根‘链’越来越长。”按照李锐的说法,现在不仅能造,而且还能修,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开来。

“研”创新链

通过技术攻关

新制式新技术频频涌现

一列洁白、精巧的列车从远处呼啸而来,拐弯、爬坡、加速、减速……然后稳稳停靠在站台上。试乘员边下车边点头称赞,“好安静!一点噪声都没有,又稳又快,乘坐体验很舒服!”

这就是由新筑股份推出的全球首个时速160公里内嵌式磁浮交通系统,该系统的最高速度、加速能力、爬坡能力、转弯半径等指标均具有比较优势;比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节约建设和运营维保成本30%以上。

今年以来,众多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突破,新制式、新技术频频涌现。

中车长客公司也进行了“新型时速160公里全自动智慧市域列车”的国内首发。该列车由成都中车长客公司本地研发制造。列车不仅融入三星堆、太阳神鸟、银杏树等蜀地文化,还拥有“最强智慧大脑”:车辆采用最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同时还应用障碍物主动检测、5G车地通讯网络、以太网列车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最新科技,具有智能、绿色、安全、舒适等特点。

轨道交通产业“成都智造”不仅在本地开花结果,还走向了全国。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机车氢能利用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而决定这一关键突破的是一个不足1立方米的发动机,这小小的“心脏”要迸发巨大的力量,拉动机车行驶时速达80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24.5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5000吨。这颗强大的“心脏”正是来自成都新都的一家企业——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校院企地深度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成都轨道交通按照“一校一总部三基地”错位协同发展规划,正推动金牛、新都、新津、蒲江四大产业功能区协同和差异化发展。

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1年1月,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成都下线启用。这是由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中车公司、中国中铁等单位协同攻关研发,共同推动的。

2021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项目在成都东部新区开工。该学院为成都市政府与西南交大携手合作,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投资建设,将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

由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车成都、新筑路桥等行业龙头共建的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联动企业、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一系列成果转化。“通过与针对新制式轨道交通如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中低速磁悬浮、山地旅游齿轨等开展的一系列科研攻关,形成的成果已经运用到省内外如大邑至安仁空轨试验线、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旅游轨道交通等项目。”产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迎来了更多发展机会。据了解,目前成都相关区(市)县已积极行动,抢抓机遇,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促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访谈

塑造“轨交创新城”城市品牌

——中铁产业园(成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

随着成渝中线、“都四”山地齿轨铁路等为代表的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全面展开,为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成都市要打造全国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高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成都市从品牌塑造、产业聚集、机制保障、城市配套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拿出一套系统方案,多部门协同推进。

在品牌塑造上,成都可以全面梳理及诠释“轨交创新城”的品牌内容及形象,使其成为成都市的一张高科技产业名片。按照成都市“一校一总部三基地”轨道交通产业布局规划,有意识引导轨道交通企业相对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促进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发展,避免出现一个产业多点开花、分散落地的不利局面。

成都还可以每年定期举办轨道交通产业高峰论坛,吸引北上深浙的行业龙头参会。通过每年持续举办,将该论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行业年度盛事。

本报记者 李娟 洪继东 陈方耀 程怡欣

新闻推荐

抢抓施工“黄金期”天府大道北延线建设提速

(上接第一版)据了解,截至目前,天府大道北延线累计完成总投资的60%以上。19座中桥已全部开工;3座跨大河桥(青白江大桥、鸭子河大...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