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打仗,我们必须打赢”
电影《长津湖》为伤残军人进行专场放映,抗美援朝伤残军人说——
观影中的周全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摄
抗美援朝71周年纪念日前夕,10月22日下午,在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里,一场为伤残老战士们专场准备的电影《长津湖》正在放映。
此前,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党委书记刘航告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伤残老战士们想观看这部热映的电影,但因身体原因,不方便前往电影院集中观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随即联系《长津湖》电影片方博纳影业集团发行公司,得到片方支持,联合峨眉电影集团四川省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上门为抗美援朝老战士们进行了这场放映。
片方还特别带来一份礼物——拍摄电影时摄制组同款防寒棉衣及一支冲锋号,代表对抗美援朝老战士们的敬意。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之一、一级伤残军人周全弟用残臂写下“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书法,赠给片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吴梦琳
1
长津湖幸存老兵:战场上受伤不后悔
“我不想去看电影了。”22日下午1时许,《长津湖》放映前半小时,休养院工作人员去接周全弟观影时,老人突然说道。
观看《长津湖》,一直是周全弟的心愿,为什么又不想看了呢?
“我想看但又害怕看,肯定忍不住流泪,会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87岁的周全弟说完,久久沉默,最后,他鼓足勇气说:“还是去看看。”
1950年10月25日,周全弟随部队从辽宁丹东夜渡鸭绿江入朝。行军大半个月后,抵达长白山脉南麓长津湖地区的军事要冲黄草岭。在阻击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与美第七师31团的战斗中,他身穿单薄棉衣,依靠雪水充饥,在-40℃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负伤时年仅16岁。
“电影真实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现场。”看到一半,周全弟叫来护理员,说不太舒服想提前离场。周全弟说,看得紧张,而且,根据进度,电影马上就会演到黄草岭那场阻击战,正是他埋伏了三天三夜的那场战役,“不敢看,想哭。”
电影里吃硬土豆磕掉牙的那个场景,周全弟说跟他们当时完全一样。他回忆,那时在-40℃的雪地里趴着,每个人每天只有3个土豆,必须随时揣在身上,放在外面很快就冻硬了,“当冲锋号吹响时,我发现自己手脚毫无知觉、站不起来,用刀刺都没有痛感,只能眼睁睁看着周围能动的战友发起了冲锋。再后来,眼前一黑,啥也不晓得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我身上的鲜血是医务人员的。”周全弟说,战场上受伤不后悔。
2
被汽油弹严重烧伤老兵:作为军人,义不容辞,必须去
“电影中的伍万里,入朝作战时19岁。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也是19岁。”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说。
1931年出生的涂伯毅,是四川云阳县(今属重庆市)人。1949年,涂伯毅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所军政干部学校,成为一名军人。1950年,涂伯毅作为首批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那时,知道要打仗了,我们作为军人,义不容辞,必须去。”涂伯毅记得十分清楚,进入朝鲜,由于没有制空权,部队常常只能夜里行军,穿过敌人层层封锁,走到长津湖地区,后来又随部队转移到中线。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涂伯毅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951年农历正月初九,涂伯毅和战友埋伏在一座山坡上时,被敌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直到晚上,处于半昏迷状态的涂伯毅才被战友找到,送到医疗队抢救。
涂伯毅面部被毁,双手伤残。涂伯毅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装备与敌军极为悬殊的艰难条件下作战,凭借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敌人。“为我们的战友感到骄傲,确实如影片中说的,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所以,我们必须打赢。”
新闻推荐
杨柳苑小区如何彻底甩掉“脏乱差”的帽子?党员带头 联系群众 解决痛点
杨柳苑小区增设摄像头,推行“人眼+天眼”双重巡查机制曾经,新都区斑竹园街道杨柳苑小区,因管理不善导致小区“脏乱差”,甚至...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